脑卒中是急性脑血管疾病,分出血性和缺血性两类,有不同发病机制、常见类型、临床表现,可通过一级预防(无病史者控危险因素)和二级预防(病史者防复发)来应对,不同人群在其发生、发展和预防上有不同特点。
一、发病机制
1.血管破裂型(出血性脑卒中):通常是因为脑血管发生破裂,血液溢出到脑组织中,压迫周围的神经组织,影响神经功能。例如高血压长期控制不佳,会使脑血管壁承受过高压力,容易发生破裂出血。
2.血管阻塞型(缺血性脑卒中):主要是脑部血管被血栓等物质堵塞,导致局部脑组织缺血缺氧,进而发生坏死或功能障碍。常见的原因有动脉粥样硬化使血管狭窄、血液黏稠度增高等导致血栓形成,阻塞血管。
二、常见类型
1.缺血性脑卒中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是由于局部脑或视网膜缺血引起的短暂性神经功能缺损,症状一般在数分钟内达到高峰,通常在30分钟内完全恢复,不遗留神经功能缺损症状,但它是缺血性脑卒中的高危因素,约1/3的TIA患者会发展为脑梗死。其发生与血管狭窄、血液成分改变等有关,年龄越大、有高血压、糖尿病等基础疾病的人群发生TIA的风险相对较高。
脑梗死:包括动脉粥样硬化性血栓性脑梗死、脑栓塞等。动脉粥样硬化性血栓性脑梗死是在动脉粥样硬化基础上,血管内膜形成血栓,导致血管闭塞;脑栓塞则是身体其他部位的栓子随血流进入脑动脉,阻塞血管,比如心源性栓子(心房颤动时心房壁形成的血栓脱落)等。
2.出血性脑卒中
脑出血:多发生在高血压合并小动脉硬化的患者,情绪激动、剧烈活动等是常见诱因,血压突然升高导致脑血管破裂出血,出血部位的脑组织会受到直接破坏。
蛛网膜下腔出血:通常是脑底部或脑表面的血管破裂,血液直接流入蛛网膜下腔,常见原因是颅内动脉瘤破裂,先天性动脉瘤、动脉硬化等都可能导致动脉瘤形成,年龄较大、有家族遗传因素等人群相对更易出现动脉瘤破裂引发蛛网膜下腔出血。
三、临床表现
1.缺血性脑卒中
患者可能出现突然的一侧肢体无力或麻木,尤其是单侧;言语不清,说话困难或不能理解他人言语;口角歪斜;视力模糊,单眼或双眼突发视物不清;头晕、平衡失调等症状。例如,某中老年男性患者,有高血压病史,突然出现左侧肢体无力,无法正常持物,同时伴有说话含糊不清,就需要考虑缺血性脑卒中的可能。
2.出血性脑卒中
往往起病较急,患者可能突然出现剧烈头痛,常伴有恶心、呕吐,部分患者会出现不同程度的意识障碍,如嗜睡、昏迷等,还可能有肢体瘫痪等神经功能缺损表现。比如一位高血压患者在情绪激动后突然出现严重头痛、呕吐,随后意识不清,右侧肢体不能活动,就要警惕脑出血的发生。
四、预防与早期干预
1.一级预防:对于没有发生过脑卒中的人群,要积极控制危险因素。比如,高血压患者要将血压控制在合理范围,一般建议血压控制在140/90mmHg以下,合并糖尿病或肾病的患者血压应控制在130/80mmHg以下;糖尿病患者要控制血糖,通过饮食、运动和药物等综合管理;高血脂患者要调整血脂,使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等指标达标;戒烟限酒,吸烟会损伤血管内皮,饮酒过量也会对血管和血压等产生不良影响;合理饮食,减少高盐、高脂、高糖食物的摄入,增加蔬菜、水果、全谷类食物等的摄入;适度运动,每周进行至少150分钟的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如快走、慢跑等。
2.二级预防:对于已经发生过脑卒中的患者,要预防再次发作。继续控制基础疾病,如严格控制血压、血糖、血脂;规律服用抗血小板聚集药物(如无禁忌证,常用阿司匹林等)或抗凝药物等;定期复查,监测血管情况等。
不同年龄、性别、生活方式和病史的人群在脑卒中的发生、发展和预防等方面都有不同的特点,例如老年人群由于血管弹性下降等原因更易发生脑卒中,男性和女性在一些危险因素的表现上可能有所不同,有不良生活方式(如长期久坐、缺乏运动等)的人群患病风险相对较高,有脑卒中家族病史的人群要更加重视相关指标的监测和预防措施的落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