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淋菌性尿道炎的诊断包括病史采集(询问性接触史、症状出现时间及表现)、体格检查(检查尿道口及其他部位)、实验室检查(尿道分泌物涂片检查、病原体培养、核酸扩增试验)和鉴别诊断(与淋病、念珠菌性尿道炎、滴虫性尿道炎等鉴别),不同性别、年龄患者在各环节有不同特点及要求。
一、病史采集
1.性接触史:详细询问患者的性接触情况,包括近期性伴侣数量、是否有不安全性行为等。因为非淋菌性尿道炎主要通过性接触传播,有不洁性接触史的人群患病风险较高,不同性别、年龄的人群在性活动方面的差异可能影响病史采集的侧重点,例如年轻性活跃人群性接触史更为复杂需仔细排查。
2.症状出现时间及表现:了解症状开始出现的时间,如是否有尿道刺痒、灼热感、尿频、尿急等症状,以及症状的严重程度和变化情况。不同年龄阶段患者对症状的感知和表述可能不同,儿童患者可能无法准确描述尿道不适等症状,需要通过观察其排尿时的表现等间接判断。
二、体格检查
1.尿道口检查:观察尿道口是否有红肿、是否有分泌物溢出等情况。男性患者尿道口可能出现轻度红肿,有时可见稀薄、透明的分泌物;女性患者尿道口检查相对复杂,需注意有无异常表现。不同性别患者尿道口解剖结构不同,检查时手法和重点略有差异。
2.其他部位检查:部分患者可能合并有其他部位的感染表现,如检查女性患者阴道、宫颈等部位是否有炎症表现,男性患者是否有附睾炎等并发症表现,不同年龄和性别的患者并发症发生情况及表现有所不同。
三、实验室检查
1.尿道分泌物涂片检查
原理:通过革兰染色等方法观察尿道分泌物中的白细胞、病原体等情况。男性患者取尿道分泌物涂片,女性患者可从宫颈口取材涂片。正常情况下,尿道分泌物涂片中白细胞数量较少,若白细胞增多且未见革兰阴性双球菌(排除淋病奈瑟菌感染),提示可能存在非淋菌性尿道炎。不同年龄患者尿道分泌物情况有差异,儿童患者尿道分泌物量少,涂片检查操作需更轻柔。
意义:是初步筛查非淋菌性尿道炎的方法之一,可初步提示是否存在感染及感染的大致类型。
2.病原体培养
沙眼衣原体培养:沙眼衣原体是非淋菌性尿道炎的常见病原体之一。将尿道或宫颈标本接种在合适的培养基上进行培养,若培养出沙眼衣原体则可确诊。不同性别患者标本采集部位不同,培养过程需严格按照操作规程进行,以保证结果准确性。对于婴幼儿等特殊人群,标本采集更需谨慎规范。
解脲支原体培养:解脲支原体也是常见病原体。通过特定的培养方法检测标本中是否存在解脲支原体,若培养阳性则支持非淋菌性尿道炎的诊断。不同年龄患者支原体感染的发生率和表现有所不同,儿童患者支原体感染可能有其自身特点。
3.核酸扩增试验
原理:利用核酸扩增技术检测病原体的核酸,如采用聚合酶链反应(PCR)等方法检测沙眼衣原体、解脲支原体等病原体的核酸。该方法敏感性和特异性较高。在不同年龄患者中,核酸扩增试验的操作和结果解读需考虑患者的生理状况,儿童患者样本采集可能需要特殊处理以保证核酸检测的准确性。
意义:是目前常用的诊断非淋菌性尿道炎的重要方法,能够快速、准确地检测出病原体,对于早期诊断和病情监测有重要价值。
四、鉴别诊断
1.淋病:淋病由淋病奈瑟菌感染引起,主要表现为尿道脓性分泌物,涂片检查可见革兰阴性双球菌,而非淋菌性尿道炎分泌物多为稀薄、透明状,通过分泌物涂片及病原体培养等可与淋病鉴别。不同性别和年龄患者淋病和非淋菌性尿道炎的表现可能有重叠,需仔细区分。
2.念珠菌性尿道炎:由念珠菌感染引起,患者可能有尿道瘙痒、灼热感,分泌物涂片可见念珠菌孢子和菌丝,可通过病原体检查与非淋菌性尿道炎鉴别。不同年龄患者念珠菌感染的易感性不同,儿童患者念珠菌性尿道炎相对少见,但也需考虑。
3.滴虫性尿道炎:由阴道毛滴虫感染引起,女性患者多见,可通过阴道分泌物检查发现滴虫,与非淋菌性尿道炎鉴别。不同性别患者滴虫性尿道炎的发病情况和表现不同,在病史采集和检查时需注意区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