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5岁牙龈萎缩是否正常不能一概而论,需结合具体情况分析。有生理性牙龈萎缩情况,如年龄相关及牙齿磨耗导致的;也有病理性牙龈萎缩情况,包括口腔卫生不良、牙周炎、不良修复体等因素引起的。建议45岁出现牙龈萎缩者及时到口腔科就诊明确原因,若是病理性需积极治疗,生理性者也需保持良好口腔卫生习惯等维护口腔健康。
一、生理性牙龈萎缩情况
1.年龄相关因素
随着年龄增长,人体的各项组织器官都会发生一定程度的退变,牙龈组织也不例外。45岁处于中年阶段,牙龈会出现生理性的缓慢退缩。一般来说,这种生理性牙龈萎缩进展较为缓慢,程度相对较轻,通常不会对口腔功能造成严重影响。例如,一些研究表明,随着年龄从30岁到50岁,牙龈平均会有一定程度的退缩,但大多在可接受的范围内,且不会引起明显的临床症状,如疼痛、出血等情况较少出现。
从口腔组织的代谢角度来看,45岁时牙龈组织的新陈代谢速度较年轻时有所减慢,牙龈的营养供应相对减少,这也会导致牙龈出现生理性的萎缩表现。
2.牙齿磨耗因素
45岁人群如果存在长期不良的咀嚼习惯,比如偏侧咀嚼或者夜磨牙等情况,会加速牙齿的磨耗。牙齿的过度磨耗会影响牙龈的附着状态,进而导致牙龈萎缩。例如,长期夜磨牙的患者,牙齿的咬合面不断被磨损,牙龈会随着牙齿磨耗的进程逐渐向牙根方向退缩。这种由于牙齿磨耗引起的牙龈萎缩也属于生理性因素相关的情况,但如果不加以干预,萎缩可能会进一步加重。
二、病理性牙龈萎缩情况
1.口腔卫生不良因素
45岁人群如果口腔卫生维护不佳,口腔内会堆积大量的菌斑、牙石等。菌斑是一种细菌性生物膜,长期附着在牙面上,会刺激牙龈组织,引起牙龈的炎症反应。牙石是菌斑矿化形成的,较硬的牙石会持续刺激牙龈,导致牙龈发炎、红肿,进而逐渐出现牙龈萎缩。例如,有研究显示,口腔卫生差的人群牙龈萎缩的发生率明显高于口腔卫生良好的人群。而且,这种病理性牙龈萎缩如果不及时治疗,会不断进展,牙龈退缩程度会逐渐加重,还可能伴有牙龈出血、口臭等症状。
从局部炎症对牙龈组织的影响机制来看,菌斑中的细菌及其代谢产物会引发牙龈的免疫炎症反应,导致牙龈组织中的成纤维细胞功能受到影响,成纤维细胞是维持牙龈结缔组织附着的重要细胞,其功能受损会使牙龈与牙齿的附着关系遭到破坏,从而导致牙龈萎缩。
2.牙周炎因素
牙周炎是导致牙龈萎缩的重要病理性原因。45岁人群如果患有牙周炎,牙周组织会遭到破坏,包括牙周膜、牙槽骨等。牙周炎会引起牙龈的炎症、肿胀,随着病情的发展,牙槽骨会逐渐吸收,牙龈也会随之退缩。牙周炎导致的牙龈萎缩具有渐进性,早期可能表现为牙龈边缘的轻微退缩,刷牙时偶尔出血等,若不治疗,后期会出现牙齿松动、移位等严重问题。例如,临床研究发现,牙周炎患者中牙龈萎缩的发生率较高,且病情越严重,牙龈萎缩的程度往往越重。
牙周炎的致病机制主要是牙周致病菌的感染,这些细菌在牙周袋内定植,引发持续的炎症反应,炎症会破坏牙周组织的正常结构和功能,导致牙龈附着丧失,进而出现牙龈萎缩。
3.不良修复体因素
45岁人群如果口腔内存在不合适的假牙等不良修复体,修复体的边缘不贴合、不合适,会持续刺激牙龈组织。不良修复体与牙龈组织之间会形成局部的刺激因素,引起牙龈的炎症,长期的炎症刺激会导致牙龈萎缩。例如,不合适的活动假牙边缘过长或者固定假牙的边缘不密合,都会对牙龈造成反复的机械刺激和炎症刺激,从而引发牙龈萎缩。
对于45岁出现牙龈萎缩的情况,建议及时到口腔科就诊,通过口腔检查、牙周检查等明确牙龈萎缩的原因是生理性还是病理性。如果是病理性原因导致的牙龈萎缩,需要积极进行相应的治疗,如通过牙周基础治疗控制牙周炎,改善口腔卫生状况等;如果是生理性的牙龈萎缩且没有明显症状,也需要注意保持良好的口腔卫生习惯,定期进行口腔检查,预防牙龈萎缩进一步加重。同时,45岁人群应注意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均衡饮食,减少对牙齿和牙龈的不良刺激,维护口腔健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