膀胱肿瘤切除手术性质需依肿瘤分期及患者个体情况评估,TURBT为微创手术,适用于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创伤小、恢复快,不属于传统“大手术”;根治性膀胱切除术针对肌层浸润性膀胱癌或高危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手术范围广、复杂度高,属于“大手术”。手术选择受肿瘤病理特征(如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首选TURBT,肌层浸润性膀胱癌需行根治性膀胱切除术)和患者基础条件(如年龄、合并症、性别、生活方式)影响。TURBT有出血、穿孔、感染等短期并发症及长期复发风险,根治性膀胱切除术有围手术期并发症及尿流改道相关问题。特殊人群如老年患者、合并慢性病患者、女性患者有不同注意事项。术后康复与长期随访方面,TURBT和根治性手术患者康复计划及随访策略不同。患者需充分了解手术利弊,在多学科团队指导下制定治疗方案,术后积极配合康复及随访以改善预后。
一、膀胱肿瘤切除手术的性质与规模
膀胱肿瘤切除手术是否属于“大手术”需结合肿瘤类型、分期及患者个体情况综合判断。从手术分级角度,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TURBT)为微创手术,适用于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NMIBC),通过尿道自然腔道完成,无体表切口,创伤小、恢复快,严格意义上不属于传统意义上的“大手术”。而根治性膀胱切除术(RC)则针对肌层浸润性膀胱癌(MIBC)或高危NMIBC,需切除整个膀胱及周围组织,并可能进行尿流改道,手术范围广、复杂度高,属于三级或四级手术,可归类为“大手术”。
二、手术选择的关键影响因素
1.肿瘤病理特征
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Ta、T1期):首选TURBT,通过电切环切除肿瘤,保留膀胱功能,术后复发率较高但生存期长,需定期膀胱镜检查。
肌层浸润性膀胱癌(T2~T4期):需行根治性膀胱切除术,可能联合淋巴结清扫,术后需尿流改道(如回肠膀胱术或原位新膀胱术),手术风险显著增加。
2.患者基础条件
年龄与合并症:高龄(>75岁)、心肺功能不全或糖尿病控制不佳者,手术耐受性降低,需术前多学科评估(MDT)。
性别差异:女性因尿道短直,TURBT操作相对简便;男性因前列腺影响,可能增加手术难度。
生活方式:吸烟史是膀胱癌重要危险因素,术后需戒烟以降低复发风险。
三、手术风险与并发症管理
1.TURBT风险
短期并发症:出血(需膀胱冲洗)、穿孔(需保守治疗或开放手术修复)、感染(抗生素预防)。
长期复发:NMIBC术后5年复发率约50%~70%,需定期膀胱灌注化疗(如丝裂霉素、吉西他滨)及复查。
2.根治性膀胱切除术风险
围手术期并发症:出血(需输血)、深静脉血栓(抗凝预防)、吻合口漏(需引流)。
尿流改道相关问题:新膀胱功能训练需3~6个月,回肠膀胱术需终身佩戴集尿袋,影响生活质量。
四、特殊人群的注意事项
1.老年患者
术前需评估心肺功能、认知状态及营养状况,必要时行冠状动脉造影或肺功能测试。
术后康复时间延长,需加强护理,预防褥疮及深静脉血栓。
2.合并慢性病患者
糖尿病患者:血糖需控制在空腹<8mmol/L、餐后<10mmol/L,以降低感染风险。
肾功能不全者:根治性手术可能进一步损害肾功能,需术前评估肾小球滤过率(GFR)。
3.女性患者
术后需关注阴道狭窄及性功能影响,可进行盆底肌训练改善。
五、术后康复与长期随访
1.康复计划
TURBT术后24小时可下床活动,1周内避免剧烈运动。
根治性手术患者需2~3周后逐步恢复活动,新膀胱训练需持续3~6个月。
2.随访策略
NMIBC:术后3个月首次膀胱镜复查,之后每3~6个月一次,持续5年。
MIBC:术后2年内每3个月复查CT或MRI,之后每6个月一次,终身随访。
膀胱肿瘤切除手术的性质需根据肿瘤分期及患者个体化评估。TURBT为微创手术,风险较低;根治性膀胱切除术则属于高风险“大手术”,需严格筛选适应证。患者需充分了解手术利弊,在多学科团队指导下制定治疗方案,术后积极配合康复及随访,以改善预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