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败血症有其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影像学检查特点及高危人群。临床表现包括一般表现如足月儿和早产儿的不同表现,特殊表现有黄疸、出血倾向、休克及肝脾肿大等并发症表现;实验室检查血常规有白细胞、CRP、血小板等变化,血培养是确诊依据,还有PCT等其他检查;影像学检查胸部X线、头颅超声或CT、骨骼X线各有相应作用;高危人群为早产儿、低出生体重儿、有侵入性操作史及母亲有感染的新生儿。
特殊表现
黄疸:可表现为生理性黄疸加重或消退延迟,部分患儿黄疸为败血症的唯一表现。这是因为细菌及其毒素可破坏红细胞,或影响肝脏的代谢功能,导致血清胆红素水平升高。有文献报道,约30%-50%的新生儿败血症患儿会出现黄疸症状。
出血倾向:可见皮肤黏膜瘀点、瘀斑,消化道出血(呕血、便血),肺出血等,严重时可发生DIC(弥散性血管内凝血)。这是由于败血症时凝血因子消耗增加、血管壁受损等原因引起。
休克:表现为皮肤苍白、花纹,血压下降,尿少或无尿等。当败血症病情进展迅速时,可能出现感染性休克,这是因为细菌毒素导致微循环障碍、血管通透性增加等。
其他:可出现肝脾肿大,一般为轻至中度肿大;有的患儿会出现关节红肿、活动受限等化脓性关节炎表现;还可能有肺炎、脑膜炎等并发症的相关表现,如肺炎时呼吸急促、发绀等,脑膜炎时前囟饱满、抽搐等。
实验室检查特点
血常规
白细胞:白细胞计数可增高(>25×10/L)或降低(<5×10/L),中性粒细胞增多、核左移,出现中毒颗粒等。但部分早产儿、体弱儿白细胞可能不增高甚至降低,不能仅依据白细胞计数来判断是否存在败血症。
C反应蛋白(CRP):CRP是一种急性时相反应蛋白,败血症时CRP明显升高,且其升高程度与感染的严重程度相关。若CRP>8mg/L,提示有细菌感染的可能,但需结合临床综合判断。
血小板:血小板计数常<100×10/L,提示可能存在凝血功能异常或病情较重。
血培养:血培养是确诊新生儿败血症的重要依据。应在使用抗生素前严格无菌操作采集血液标本,且需多次(一般2-3次)、多部位采血,以提高阳性率。若血培养分离出致病菌,则可明确诊断。但血培养阳性率受多种因素影响,如采血时间、抗生素使用情况等。
其他检查
降钙素原(PCT):PCT在细菌感染时明显升高,病毒感染时一般正常或轻度升高,可用于鉴别细菌感染和病毒感染,对新生儿败血症的诊断有一定辅助价值。
病原菌核酸检测:采用分子生物学技术检测血液或其他标本中病原菌的核酸,如PCR技术等,可快速辅助诊断,但存在假阳性或假阴性的可能,需结合临床及其他检查综合分析。
影像学检查特点
胸部X线:可了解肺部情况,如是否存在肺炎、肺脓肿等病变,有助于判断是否合并肺部感染等并发症。
头颅超声或CT:对于怀疑有脑膜炎的患儿,头颅超声可早期发现脑室管膜下出血、脑室扩张等病变,CT则能更清晰地显示颅内病变情况,如是否存在脑脓肿、脑膜炎导致的脑组织改变等。
骨骼X线:怀疑有化脓性关节炎或骨髓炎时,骨骼X线可帮助发现关节周围软组织肿胀、骨质破坏等异常改变。
高危人群特点
早产儿:早产儿免疫系统发育更不成熟,皮肤黏膜屏障功能差,更容易受到细菌侵袭。例如,早产儿的中性粒细胞趋化、吞噬功能较弱,免疫球蛋白水平较低,特别是IgG水平低于足月儿,对感染的抵抗力更差,所以早产儿发生败血症的风险明显高于足月儿。
低出生体重儿:低出生体重儿各器官功能更不完善,出生时可能伴有胎膜早破、母亲产时感染等高危因素,这些因素都增加了新生儿败血症的发生几率。
有侵入性操作史的新生儿:如接受过脐静脉插管、气管插管、中心静脉置管等侵入性操作的新生儿,皮肤黏膜的完整性被破坏,细菌更容易通过这些侵入途径进入血液,从而引发败血症。
母亲有感染的新生儿:母亲在孕期有感染,如绒毛膜羊膜炎等,细菌可通过胎盘感染胎儿;分娩过程中母亲产道感染,新生儿通过产道时也容易被细菌感染,这类新生儿发生败血症的风险较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