疝气是体内器官或组织突出形成的病理性包块,按发生部位有多种类型,腹股沟疝最常见。其严重性需综合评估,非嵌顿性疝初期症状轻微但有进展风险,嵌顿性疝可引发肠梗阻等急症,绞窄性疝肠坏死风险高,特殊类型疝气各有特点。不同人群疝气管理策略不同,婴幼儿1岁以下有自愈可能但存在嵌顿风险,成年患者无症状疝建议择期手术、有症状疝需尽早手术,老年患者无绝对禁忌症者建议尽早手术。疝气治疗以手术为主,开放手术和腹腔镜手术各有优劣,非手术治疗仅适用于特定人群。特殊人群如孕妇、血液病患者、免疫抑制患者、肥胖患者需注意相应事项。预防与日常管理包括调整生活方式、控制体重、术后护理等。嵌顿性和绞窄性疝需立即就医,非嵌顿性疝建议制定个体化治疗方案。
一、疝气的定义与分类
疝气是指体内器官或组织通过正常解剖结构的薄弱点、孔隙或异常通道,突出到其他部位形成的病理性包块。根据发生部位可分为腹股沟疝(占90%以上)、股疝、脐疝、切口疝、白线疝等类型。其中腹股沟疝最常见,男性发病率约为女性的8~10倍,与男性腹股沟区解剖结构特点及劳动强度相关。
二、疝气的严重性评估
1.非嵌顿性疝气
初期多表现为可复性包块,站立或用力时突出,平卧后可自行消失。此类患者通常无急性症状,但长期存在可能引发局部胀痛、消化不良等不适。研究显示,未治疗的腹股沟疝患者中约30%在2年内出现症状加重,5年内嵌顿风险达15%~20%。
2.嵌顿性疝气
当疝内容物(如肠管)被卡压无法回纳时,可引发急性疼痛、呕吐、腹胀等肠梗阻表现。嵌顿超过6小时未解除可能导致肠管血运障碍,进展为绞窄性疝,此时肠坏死风险显著升高,死亡率可达10%~20%。
3.特殊类型疝气
股疝因解剖位置深且狭窄,嵌顿率高达60%,女性患者需特别注意;切口疝多见于腹部手术史者,直径超过10cm的巨大切口疝可能影响呼吸功能;脐疝在婴幼儿中多为自限性,但成人脐疝易发生嵌顿。
三、不同人群的疝气管理策略
1.婴幼儿疝气
1岁以下儿童腹股沟疝自愈率约30%,但存在嵌顿风险。建议6个月内无症状者观察,出现嵌顿需立即就医。手术指征包括反复嵌顿、1岁后未自愈、疝囊直径超过1.5cm等。
2.成年患者
(1)无症状疝:建议择期手术,尤其是从事重体力劳动、有便秘/前列腺增生等增加腹压因素者。
(2)有症状疝:需尽早手术,避免嵌顿风险。
(3)特殊病史:合并糖尿病、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等基础病者,术前需评估心肺功能,优化血糖控制。
3.老年患者
70岁以上患者手术风险增加,但嵌顿性疝的死亡率(15%~20%)远高于择期手术风险(约1%)。建议无绝对禁忌症者尽早手术,可选用局部麻醉的Lichtenstein修补术。
四、疝气的治疗原则
1.手术治疗
(1)开放手术:适用于所有类型疝气,复发率约1%~3%。
(2)腹腔镜手术:创伤小、恢复快,复发率与开放手术相当,但需全身麻醉,对心肺功能要求较高。
2.非手术治疗
(1)疝带:仅适用于高龄、手术禁忌症者的姑息治疗,长期使用可能导致局部压迫性坏死。
(2)观察等待:仅限无症状、直径小于2cm的腹股沟疝,需定期超声复查。
五、特殊人群的温馨提示
1.孕妇:妊娠期腹压增加可能诱发或加重疝气,建议产后6个月评估手术。
2.血液病患者:需术前纠正凝血功能异常,避免术后血肿形成。
3.免疫抑制患者:术后感染风险增加,需加强围手术期管理。
4.肥胖患者:BMI超过30kg/m2者手术难度增加,建议术前减重。
六、预防与日常管理
1.生活方式调整:避免重体力劳动、慢性咳嗽、便秘等增加腹压的因素。
2.体重管理:维持BMI在18.5~24kg/m2范围。
3.术后护理:术后3个月内避免剧烈运动,定期复查超声监测复发。
疝气的严重性需结合类型、症状及患者个体情况综合评估。嵌顿性疝和绞窄性疝属于外科急症,需立即就医;非嵌顿性疝虽初期症状轻微,但存在进展风险,建议根据年龄、基础病等因素制定个体化治疗方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