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发性腔隙性脑梗死是脑梗死特殊类型,由高血压、动脉硬化致脑深部微小动脉闭塞引发,病变范围多2-20毫米;发病机制与血管(高血压致小动脉病变等)、血液(成分改变致血稠)因素相关;临床表现有一般和局灶性症状;影像学检查CT早期可能无异常,MRI检出率高;危险因素包括年龄、性别、生活方式、病史等,需控制基础病、改不良生活方式预防;治疗分一般治疗和二级预防,特殊人群治疗有相应注意事项,儿童一般不患此症,有情况需依特点处理。
一、定义
多发性腔隙性脑梗死是脑梗死的一种特殊类型,是在高血压、动脉梗化的基础上,脑深部的微小动脉发生闭塞,引起脑组织缺血性软化病变。其病变范围一般为2-20毫米,其中以2-4毫米者最为多见。
二、发病机制
血管因素:高血压是导致多发性腔隙性脑梗死的重要危险因素,长期高血压可使脑内小动脉发生玻璃样变性、管壁增厚、管腔狭窄,进而形成微动脉瘤或闭塞,当血压波动时,易导致血管破裂或血栓形成,引起腔隙性梗死。动脉粥样硬化也可使脑动脉管腔狭窄,血流减少,脑组织缺血缺氧,引发梗死。
血液因素:血液成分的改变,如高血脂、高血糖等,可使血液黏稠度增加,血流速度减慢,容易形成血栓,增加多发性腔隙性脑梗死的发病风险。
三、临床表现
一般症状:患者可能没有明显的临床表现,仅在进行头颅影像学检查时被发现。部分患者可出现头痛、头晕、记忆力减退、注意力不集中等非特异性症状。
局灶性症状:根据梗死部位的不同,可出现相应的局灶性神经功能缺损症状。例如,累及基底节区时,可能出现纯运动性轻偏瘫,表现为一侧面部和上下肢无力,但不伴感觉障碍;纯感觉性卒中,表现为偏身感觉减退或缺失;共济失调性轻偏瘫,表现为病变对侧的轻偏瘫伴有共济失调,以下肢为重等。
四、影像学表现
头颅CT:早期可能无明显异常,发病24-48小时后,可见深部脑实质内类圆形或椭圆形的低密度病灶,边界清楚,直径多在2-15毫米之间。
头颅MRI:对多发性腔隙性脑梗死的检出率高于CT,可早期发现脑干、小脑等部位的病灶,表现为T1加权像低信号、T2加权像高信号的病灶。
五、危险因素及预防
危险因素
年龄:随着年龄的增长,血管的弹性下降,脑动脉硬化的发生率增加,多发性腔隙性脑梗死的发病风险也随之升高。
性别:男性发病风险略高于女性,可能与男性的生活方式(如吸烟、饮酒等)及激素水平等因素有关。
生活方式:长期吸烟、大量饮酒、高脂高盐饮食、缺乏运动等不良生活方式,均会增加多发性腔隙性脑梗死的发病风险。
病史:有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等基础疾病的患者,患多发性腔隙性脑梗死的概率明显高于正常人。高血压患者需将血压控制在合理范围,一般建议控制在140/90mmHg以下,合并糖尿病或肾病的患者,血压应控制在130/80mmHg以下;糖尿病患者要严格控制血糖,使糖化血红蛋白控制在7%以下;高脂血症患者需通过饮食控制和药物治疗将血脂控制在合适水平。
预防措施:积极控制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等基础疾病;改变不良生活方式,如戒烟限酒、合理饮食、适量运动等;定期进行健康体检,早期发现脑血管病的危险因素并及时干预。
六、治疗原则
一般治疗:对于有高血压的患者,应平稳控制血压,避免血压波动过大;有糖尿病的患者,需进行血糖的规范管理;同时,要注意维持水、电解质平衡,改善脑循环,保护脑功能等。
二级预防:使用抗血小板聚集药物,如阿司匹林等,可抑制血小板的聚集,预防血栓形成;对于有高脂血症的患者,可使用他汀类药物,如阿托伐他汀等,起到稳定斑块、降低血脂的作用。
特殊人群方面,老年人由于脏器功能减退,在治疗过程中需更加密切监测药物的不良反应;糖尿病患者在使用降糖药物时,要注意预防低血糖的发生;高血压患者在降压过程中要避免血压骤降,以免引起脑灌注不足。儿童一般不会患多发性腔隙性脑梗死,若有特殊情况导致类似表现,需根据儿童的生理特点进行针对性评估和处理,优先考虑非药物干预手段,严格遵循儿科安全护理原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