肾细胞癌是起源于肾实质泌尿小管上皮系统的恶性肿瘤,占肾恶性肿瘤的80%-90%,发病与年龄、性别、生活方式、病史等有关,有血尿、腰痛、腹部肿块等典型症状及副瘤综合征,可通过超声、CT、MRI等影像学检查及病理学检查诊断,治疗有手术、靶向、免疫等方法,预后与分期、分级、治疗等有关,高危人群需定期体检筛查。
一、定义与基本概况
肾细胞癌是起源于肾实质泌尿小管上皮系统的恶性肿瘤,又称肾腺癌,占肾恶性肿瘤的80%-90%。全球每年新诊断的肾细胞癌病例数呈上升趋势,在泌尿系统肿瘤中占据重要地位。
二、发病危险因素
年龄与性别:发病年龄多在50-70岁,男性发病率高于女性,可能与男性的一些生活方式、激素水平等因素相关,比如男性接触某些职业致癌因素的概率可能相对较高等。
生活方式:长期吸烟是肾细胞癌的重要危险因素,吸烟人群患肾细胞癌的风险比不吸烟者明显增高,这与烟草中的多环芳烃、芳香胺等致癌物质有关;肥胖也是危险因素之一,肥胖可通过引起胰岛素-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轴等一系列代谢变化,增加肾细胞癌的发病风险;长期接触某些工业化学品,如石棉、镉等,也会使肾细胞癌发病风险升高。
病史:患有遗传性肾肿瘤综合征的人群,如VHL病(vonHippel-Lindau病)患者,其发生肾细胞癌的概率大大增加;患有慢性肾病的患者,如终末期肾病长期透析的患者,肾细胞癌的发病风险也高于正常人群。
三、临床表现
典型症状
血尿:多为无痛性间歇发作的肉眼血尿,有的可仅表现为镜下血尿,血尿的出现是由于肿瘤侵犯肾盂、肾盏黏膜所致。
腰痛:多为腰部钝痛或隐痛,是肿瘤生长牵张肾包膜或侵犯周围组织、神经等引起。
腹部肿块:当肿瘤较大时,可在腹部摸到肿块,质地较硬,表面不光滑。
副瘤综合征:部分患者可出现副瘤综合征,如发热、高血压、血沉增快、贫血、红细胞增多症、高钙血症、肝功能异常等,这些症状可能在肿瘤切除后消失。
四、诊断方法
影像学检查
超声检查:是常用的筛查方法,可发现肾脏的占位性病变,表现为低回声、等回声或混合回声结节,但对于小肿瘤的鉴别诊断有时不够准确。
CT检查:是诊断肾细胞癌的重要方法,能够清晰显示肿瘤的大小、部位、形态以及与周围组织的关系等,典型的肾细胞癌在CT上表现为等密度或低密度肿块,增强扫描时肿瘤实体部分明显强化,而坏死区无强化。
MRI检查:对肾细胞癌的诊断也有一定价值,在鉴别肿瘤的性质、与周围组织的关系等方面有优势,尤其是对于肾功能不全、造影剂过敏的患者。
病理学检查:最终的确诊依靠病理学检查,多通过肾穿刺活检或手术切除标本进行病理组织学检查,以明确肿瘤的病理类型、分级等,对制定治疗方案和评估预后有重要意义。
五、治疗方法
手术治疗:是肾细胞癌的主要治疗方法,包括根治性肾切除术和保留肾单位手术等。根治性肾切除术是将患肾、肾周脂肪及肾周筋膜、区域淋巴结等一并切除;保留肾单位手术则是在尽可能保留正常肾组织的前提下切除肿瘤,适用于单侧肾癌、对侧肾功能不全或双肾肾癌等情况。
靶向治疗:对于晚期肾细胞癌患者,靶向治疗是重要的治疗手段,通过靶向作用于肿瘤细胞的特定靶点,抑制肿瘤细胞的生长、增殖和血管生成等,常用的靶向药物有舒尼替尼、帕唑帕尼等。
免疫治疗:近年来免疫治疗也逐渐应用于肾细胞癌的治疗,如程序性死亡受体-1(PD-1)及其配体(PD-L1)抑制剂等,通过激活患者自身的免疫系统来攻击肿瘤细胞,为晚期肾细胞癌患者提供了新的治疗选择。
六、预后情况
肾细胞癌的预后与肿瘤的分期、病理分级、治疗方法等有关。早期肾细胞癌患者经过手术等治疗后预后较好,5年生存率较高;而晚期肾细胞癌患者预后相对较差,但随着治疗手段的不断进步,晚期患者的生存期也在逐渐延长。
总之,肾细胞癌是一种需要引起重视的恶性肿瘤,了解其发病危险因素、临床表现、诊断和治疗等方面的知识,有助于早期发现、早期诊断和合理治疗,改善患者的预后。对于有相关高危因素的人群,应定期进行体检筛查,以便早期发现肾细胞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