胎盘早剥是妊娠20周后或分娩期正常位置胎盘部分或全部从子宫壁剥离的严重并发症,病因有孕妇血管病变、机械性因素等,临床表现分轻型和重型,对母儿有不良影响,诊断靠超声、血常规及凝血功能检查,处理包括纠正休克、及时终止妊娠、防治并发症,不同情况孕妇处理有别。
病因方面
孕妇血管病变:如妊娠期高血压疾病、慢性高血压、慢性肾脏疾病等,这些疾病可引起底蜕膜螺旋小动脉痉挛或硬化,导致远端毛细血管缺血坏死甚至破裂出血,血液在底蜕膜层与胎盘之间形成血肿,致使胎盘剥离。例如,有研究表明妊娠期高血压疾病患者发生胎盘早剥的风险较正常孕妇显著增加。
机械性因素:外伤(尤其是腹部直接受到撞击或摔倒腹部着地等)、行外倒转术矫正胎位、脐带过短(分娩过程中胎儿下降牵拉脐带)等都可能引发胎盘早剥。
宫腔内压力骤减:双胎妊娠分娩时第一胎儿娩出过快、羊水过多时破膜后羊水流出过快,使宫腔内压力骤减,子宫骤然收缩,胎盘与子宫壁发生错位而剥离。
子宫静脉压突然升高:孕妇长时间仰卧位,巨大的妊娠子宫压迫下腔静脉,回心血量减少,血压下降,子宫静脉淤血,静脉压升高,导致蜕膜静脉床淤血或破裂,胎盘自子宫壁剥离。
临床表现方面
轻型胎盘早剥:以外出血为主,胎盘剥离面通常不超过胎盘的1/3,多见于分娩期。主要症状为阴道流血,量较多,色暗红,可伴有轻度腹痛或腹痛不明显,贫血体征不显著。腹部检查:子宫软,宫缩有间歇,子宫大小与妊娠周数相符,胎位清楚,胎心率多正常,若出血量多则胎心率可有改变。
重型胎盘早剥:以内出血为主,胎盘剥离面超过胎盘的1/3,同时有较大的胎盘后血肿,多见于重度妊娠期高血压疾病。主要症状为突然发生的持续性腹痛、腰酸或腰背痛,疼痛程度与胎盘后血肿大小呈正相关,严重时可出现恶心、呕吐,甚至面色苍白、出汗、脉弱及血压下降等休克征象。阴道流血量少或无阴道流血。腹部检查:子宫硬如板状,有压痛,尤以胎盘附着处最明显;子宫比妊娠周数大,且随胎盘后血肿的增大,宫底随之升高,压痛明显,宫缩间歇期子宫不能完全松弛,胎位触不清楚,若胎盘剥离面超过胎盘的1/2或以上,胎儿多因严重缺氧而死亡,故胎心多消失。
对母儿的影响方面
对母体的影响:胎盘早剥可以引发产后出血,子宫胎盘卒中(胎盘早剥发生内出血时,血液积聚于胎盘与子宫壁之间,随着胎盘后血肿压力的增加,血液浸入子宫肌层,引起肌纤维分离、断裂甚至变性,当血液渗透至子宫浆膜层时,子宫表面呈现紫蓝色瘀斑),严重时可导致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DIC一旦发生,可引发难以控制的大量出血、休克、脏器功能衰竭等严重后果,甚至危及生命。
对胎儿的影响:胎盘早剥会影响胎盘的血液供应,导致胎儿缺氧,严重时可造成胎儿宫内窘迫、胎死宫内等。即使胎儿存活,也可能因胎盘早剥导致的并发症出现神经系统发育等方面的问题。
诊断方面
超声检查:B型超声检查可以协助了解胎盘的位置及胎盘早剥的类型,若见胎盘与子宫壁之间有液性暗区,提示有胎盘后血肿。但超声检查对轻型胎盘早剥的诊断有一定局限性,因为其准确性可能受到胎位等因素的影响。
血常规及凝血功能检查:血常规可以了解患者贫血情况,凝血功能检查如血小板计数、纤维蛋白原含量、凝血酶原时间等,有助于判断是否并发DIC。
处理方面
纠正休克:对处于休克状态的患者,应迅速补充血容量,改善微循环。
及时终止妊娠:根据胎盘早剥的严重程度、胎儿宫内状况等决定分娩方式。若胎儿已死,且病情稳定,可经阴道分娩;若病情较重,短时间内不能经阴道分娩,应及时行剖宫产术终止妊娠。
防治并发症:如防治产后出血,若有DIC征象,应及时应用肝素、补充凝血因子等进行处理。
对于不同年龄、性别、生活方式和病史的孕妇,胎盘早剥的发生风险和处理都有不同的考虑。例如,有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病史的孕妇更易发生胎盘早剥,在孕期需要加强监测;肥胖的孕妇可能因血管病变等因素增加胎盘早剥风险;而对于有外伤史的孕妇则要警惕机械性因素导致的胎盘早剥。在处理时要充分考虑孕妇的整体状况,以保障母儿安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