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阑尾炎的治疗需综合症状、影像学及患者整体状况判断,手术并非唯一选择。手术指征包括反复发作性右下腹疼痛、影像学确诊阑尾壁增厚/狭窄及并发症风险;保守治疗适用于轻度间歇性症状、高风险手术患者及特殊人群,需药物治疗、生活方式干预并严格监测病情。特殊人群如儿童、孕妇、老年人需个体化诊疗考量与人文关怀。手术治疗应严格把握适应症,择期手术指征为保守治疗失败或影像学进展,手术方式包括腹腔镜手术与开腹手术,术后需预防切口感染、肠粘连等并发症。术后需定期随访,监测远期并发症,并采取饮食调节、运动管理等复发预防措施。患者应主动参与诊疗决策,定期复诊,避免病情延误。
一、慢性阑尾炎的手术指征与保守治疗原则
慢性阑尾炎的诊疗需根据症状严重程度、影像学表现及患者整体状况综合判断,并非所有病例均需手术治疗。
1.手术适应症明确的情况
反复发作性右下腹疼痛:每年发作≥3次,或单次发作持续>72小时且保守治疗无效者,手术可显著降低复发风险。
影像学确诊阑尾壁增厚/狭窄:CT或超声显示阑尾壁厚度>3mm、管腔狭窄或粪石嵌顿,提示病变不可逆。
并发症风险:存在阑尾周围脓肿、穿孔倾向或继发肠梗阻可能时,需紧急手术干预。
2.可尝试保守治疗的条件
轻度间歇性症状:每年发作≤2次,每次疼痛持续<24小时,且无影像学异常者,可优先非手术治疗。
高风险手术患者:合并严重心肺疾病、凝血功能障碍或免疫抑制状态者,需多学科评估手术风险。
特殊人群考量:孕妇需结合孕周评估手术时机,青少年需考虑生长发育影响,老年人需评估术后恢复能力。
二、保守治疗的核心策略与注意事项
非手术治疗需严格监测病情变化,避免延误手术时机。
1.药物治疗方案
抗生素:针对革兰阴性菌的第三代头孢菌素联合甲硝唑,疗程7~10天,需覆盖厌氧菌感染。
抗炎镇痛:非甾体抗炎药(如布洛芬)缓解症状,但需注意消化道出血风险,尤其老年患者。
2.生活方式干预
饮食调整:低渣饮食减少肠道刺激,避免辛辣、油腻食物,发作期改为半流质饮食。
运动限制:发作期需卧床休息,缓解期避免剧烈运动及腹部受压。
3.病情监测要点
症状记录:每日记录腹痛频率、强度及伴随症状(如发热、呕吐)。
影像学复查:保守治疗2周后复查超声,观察阑尾形态变化。
三、特殊人群的诊疗考量与人文关怀
慢性阑尾炎的治疗需充分考虑个体差异,避免一刀切方案。
1.儿童与青少年
手术风险:儿童阑尾壁薄,穿孔风险高于成人,需更积极手术干预。
心理支持:术前需向患儿及家属解释手术必要性,缓解焦虑情绪。
2.孕妇
手术时机:孕早期(≤12周)手术流产风险较高,需权衡利弊;孕中期(13~28周)为相对安全期。
用药禁忌:避免使用四环素类、喹诺酮类抗生素,选择青霉素类或头孢菌素类。
3.老年人
基础疾病管理:合并高血压、糖尿病者需术前优化控制,术后加强监护。
术后恢复:鼓励早期下床活动,预防深静脉血栓形成。
四、手术治疗的时机选择与风险控制
手术是慢性阑尾炎的根治性手段,但需严格把握适应症。
1.择期手术指征
保守治疗失败:症状持续加重或复发频率增加。
影像学进展:阑尾壁增厚>5mm或发现脓肿形成。
2.手术方式选择
腹腔镜手术:创伤小、恢复快,适合多数患者,但需评估腹腔粘连程度。
开腹手术:适用于阑尾周围脓肿或复杂病例,术后需加强引流管理。
3.术后并发症预防
切口感染:肥胖、糖尿病患者需延长抗生素使用时间。
肠粘连:鼓励早期活动,必要时使用防粘连材料。
五、长期随访与复发预防
慢性阑尾炎术后需定期随访,监测远期并发症。
1.随访计划
术后1个月复查超声,观察腹腔积液及切口愈合情况。
术后6个月复查血常规及炎症指标,排除隐匿性感染。
2.复发预防措施
饮食调节:避免暴饮暴食,减少高纤维食物摄入。
运动管理:术后3个月内避免剧烈运动,预防切口疝形成。
慢性阑尾炎的治疗需以患者为中心,结合症状、影像学及个体化因素制定方案。手术并非唯一选择,但需在严格评估后决定。患者需主动参与诊疗决策,定期复诊,避免病情延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