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阑尾炎手术先进行术前准备,包括患者评估和肠道准备;麻醉可选择椎管内麻醉或全身麻醉;手术操作有切口选择、逐层进腹、寻找阑尾、处理阑尾系膜、切除阑尾和关闭腹腔;术后要进行一般护理并观察并发症。
一、术前准备
1.患者评估
全面了解患者的病史,包括既往腹部手术史、药物过敏史等。对于不同年龄的患者,需特别关注。儿童患者要考虑其生长发育特点以及可能存在的基础疾病对手术的影响;老年患者则要评估心肺功能等全身情况。例如,老年患者常伴有心肺功能减退,可能需要在术前进行心肺功能的调整,以降低手术风险。
进行体格检查,明确阑尾压痛、反跳痛等典型体征的部位和程度。同时完善相关辅助检查,如血常规可了解白细胞计数及中性粒细胞比例,判断炎症程度;腹部超声或CT等影像学检查有助于明确阑尾的形态、周围渗出等情况。
2.肠道准备
一般在手术前1天进行肠道准备,可口服缓泻剂,如复方聚乙二醇电解质散等,以清洁肠道,减少肠道内细菌数量,降低术后感染的风险。对于肠道准备不充分的患者,可能会增加术中污染的机会。
二、麻醉方式选择
1.常用麻醉方法
一般可选择椎管内麻醉,如腰麻或硬膜外麻醉,适用于大多数单纯性阑尾炎患者。这种麻醉方式可以有效阻滞腹部神经,使手术区域肌肉松弛,患者术中处于清醒状态,但感觉不到疼痛。对于不能配合椎管内麻醉的患者,如小儿或不合作的成年患者,可选择全身麻醉。全身麻醉能保证患者在术中安静、呼吸平稳,但需要注意麻醉药物对患者呼吸、循环等系统的影响,尤其是老年患者和儿童,要根据其生理特点调整麻醉药物的剂量。
三、手术操作过程
1.切口选择
一般采用右下腹麦氏切口(McBurney切口),即从脐与右髂前上棘连线的中外1/3交点处作斜行切口。对于肥胖患者或炎症较重、有粘连的患者,可根据情况选择右下腹经腹直肌切口或旁正中切口等。麦氏切口符合阑尾的解剖位置,能够较好地暴露阑尾。
2.逐层进腹
依次切开皮肤、皮下组织,然后切开腹外斜肌筋膜,再钝性分离腹内斜肌和腹横肌,最后切开腹膜进入腹腔。在切开腹膜时要注意避免损伤腹腔内肠管等组织。
3.寻找阑尾
进入腹腔后,用纱布垫将肠管向中线推移,暴露右下腹盆腔区域,找到阑尾。如果阑尾位置变异,如高位阑尾(位于肝下)、低位阑尾(接近盆腔)等,需要根据其位置特点进行相应的寻找操作。例如,高位阑尾可能需要向上牵拉肝下缘来暴露;低位阑尾则需要向盆腔方向探查。
4.处理阑尾系膜
用阑尾钳钳夹阑尾系膜,然后用丝线结扎阑尾系膜的血管,必要时可采用双重结扎或缝扎的方法,以彻底阻断阑尾的血液供应。在结扎系膜时要注意避免损伤邻近的肠管和血管。
5.切除阑尾
在距盲肠0.5cm处用阑尾钳钳夹阑尾,然后在阑尾根部用丝线作荷包缝合,暂不收紧。在荷包缝合线远侧0.5cm处切断阑尾,残端用石炭酸(苯酚)、酒精、生理盐水依次处理,然后将阑尾残端埋入荷包缝合线内并收紧荷包线打结,使阑尾残端完全包埋。如果阑尾炎症较重,残端包埋困难,也可采用单纯结扎阑尾根部后切除阑尾的方法,但要确保残端处理可靠。
6.关闭腹腔
用生理盐水冲洗腹腔,清除腹腔内的渗出液、脓液等。然后逐层缝合腹壁各层组织,缝合腹膜时要注意对齐,避免留下死腔。对于污染较重的腹腔,可在腹腔内放置引流管,如硅胶引流管等,以引流腹腔内的渗出物,防止术后腹腔感染。
四、术后注意事项
1.一般护理
术后患者返回病房,要密切观察生命体征,包括体温、心率、血压、呼吸等。对于小儿患者,由于其体温调节中枢不稳定,更要注意体温的监测。
术后禁食一段时间,根据患者的恢复情况逐渐恢复饮食。一般术后6-12小时可开始饮水,如无不适,可逐渐进食流质、半流质饮食,然后过渡到普食。
2.并发症观察与处理
密切观察有无术后出血、切口感染、腹腔脓肿、粘连性肠梗阻等并发症。例如,切口感染多表现为术后切口红肿、疼痛、有分泌物等,要及时进行切口换药等处理;腹腔脓肿可表现为发热、腹痛等,必要时需要再次手术引流。对于特殊人群,如老年患者术后要注意预防肺部感染,鼓励其咳嗽、咳痰,小儿患者要注意保持呼吸道通畅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