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预防牙瘤等口腔问题,需从多方面着手,包括保持良好口腔卫生,从儿童期起正确刷牙、戒烟限酒、有口腔疾病史者加强护理;定期口腔检查,不同年龄、生活方式及有家族病史者确定不同检查频率;合理饮食,儿童保证营养均衡、避免高糖等食物,其他人群调整饮食结构,糖尿病患者控制血糖;避免口腔外伤,儿童、青少年、成年人及不同生活方式和有既往外伤史者分别注意防护。
一、保持良好口腔卫生
具体做法:
年龄因素:从儿童时期开始就要注重口腔卫生维护,家长应帮助幼儿养成刷牙习惯,每天至少早晚各刷一次牙,选择合适儿童牙刷和含氟牙膏,按照正确刷牙方法(巴氏刷牙法)进行,每次刷牙时间不少于2分钟。对于青少年和成年人,同样要坚持每天早晚刷牙及饭后漱口,使用牙线或间隙刷清洁牙缝,以去除食物残渣和牙菌斑,因为牙菌斑长期堆积可能与牙瘤等口腔问题的发生有一定关联。
生活方式:有吸烟、饮酒等不良生活方式的人群,应尽量戒烟限酒,因为吸烟会影响口腔局部血液循环和免疫功能,增加口腔疾病发生风险,饮酒也可能对口腔黏膜等组织产生不良刺激,不利于口腔健康维护。
病史方面:若本身有口腔疾病史,如牙龈炎、牙周炎等,更要严格做好口腔卫生护理,因为口腔疾病反复发作可能破坏口腔微环境,为牙瘤等病变的发生创造条件,需积极治疗原有口腔疾病,同时加强口腔卫生来预防牙瘤。
二、定期口腔检查
具体做法:
年龄因素:儿童每半年至一年进行一次口腔检查,青少年和成年人每年至少进行一次全面口腔检查。儿童时期是牙齿发育关键阶段,定期检查能及时发现牙齿发育异常等情况,青少年时期牙齿逐渐成熟但也可能出现一些潜在问题,成年人随着年龄增长,口腔疾病发生几率增加,定期检查可早期发现牙瘤等病变迹象。
生活方式:长期从事重体力劳动或有特殊职业暴露(如接触某些化学物质等)的人群,更要增加口腔检查频率,因为特殊生活方式可能对口腔健康产生额外影响,通过定期口腔检查能更早察觉口腔异常。
病史方面:有家族口腔疾病遗传史的人群,如家族中有牙瘤或其他口腔肿瘤家族史,应更密切进行口腔检查,一般建议每年至少两次口腔检查,以便早期发现可能的病变并采取相应措施。
三、合理饮食
具体做法:
年龄因素:儿童时期要保证营养均衡,摄入富含钙、磷、维生素D等有利于牙齿发育的食物,如奶制品、豆制品、新鲜蔬菜水果等,避免儿童过多食用高糖、高盐、高脂肪的零食和饮料,因为儿童牙齿处于发育阶段,过多摄入此类食物易导致龋齿等问题,进而可能影响口腔整体健康,增加牙瘤发生风险。青少年和成年人也应保持均衡饮食,多吃蔬菜水果,适量摄入蛋白质等营养物质,维持口腔组织的正常代谢。
生活方式:对于经常进食辛辣、刺激性食物的人群,要适当调整饮食结构,减少这类食物摄入,因为长期大量食用辛辣刺激性食物可能刺激口腔黏膜,破坏口腔内环境稳定,不利于口腔健康。
病史方面:有糖尿病等慢性疾病病史的人群,要尤其注意饮食控制,因为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不佳时,口腔感染风险增加,易引发口腔炎症等问题,进而可能影响牙齿及周围组织健康,所以糖尿病患者需严格控制血糖,同时保持合理饮食来预防口腔相关疾病包括牙瘤。
四、避免口腔外伤
具体做法:
年龄因素:儿童活泼好动,家长要注意避免儿童在玩耍过程中发生口腔外伤,如摔倒碰撞牙齿等,在儿童进行一些高风险活动(如球类运动等)时,应佩戴合适口腔防护器具,减少口腔外伤发生几率,因为口腔外伤可能导致牙齿及周围组织损伤,影响牙齿正常生长发育,增加牙瘤等病变发生可能性。青少年在参加体育运动等时也需注意保护口腔,避免外伤。成年人在工作或生活中也要注意防护,防止口腔受到外力撞击。
生活方式:有从事高风险职业(如建筑工人等)的人群,工作时要严格遵守安全操作规程,佩戴必要防护装备,减少口腔外伤发生,因为口腔外伤后可能引发一系列口腔问题,对口腔健康产生不良影响。
病史方面:有口腔颌面部既往外伤史的人群,要更加注意口腔保护,定期进行口腔检查,监测口腔内组织恢复情况及有无新的病变发生,因为既往外伤可能导致口腔内组织结构改变,使口腔微环境发生变化,增加牙瘤等病变发生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