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性尿道炎是女性泌尿系统常见感染病,由病原体在尿道黏膜定植引发,因女性生理结构、性生活、尿道器械检查、局部卫生不良等致病因发病,有尿频、尿急、尿痛等典型及其他表现,通过尿常规、尿细菌学检查诊断,治疗用抗生素及一般治疗,孕妇、儿童、老年人等特殊人群有不同注意事项。
一、定义
女性尿道炎是女性泌尿系统常见的感染性疾病,是病原体在尿道黏膜定植而引起的炎症。病原体可包括细菌(如大肠埃希菌等)、支原体、衣原体等。
二、病因
1.女性生理结构因素
女性尿道短、宽、直,且尿道外口靠近阴道口和肛门,阴道和肛门周围的细菌容易侵入尿道。例如,正常女性尿道长度约3-5厘米,相比男性尿道短很多,这使得细菌更容易上行感染。
绝经后女性雌激素水平降低,尿道黏膜萎缩,局部抵抗力下降,也易发生尿道炎。
2.性生活因素
性生活时容易将周围的细菌带入尿道,尤其是不注意性生活卫生时。比如,女性在性生活前后若不清洗外阴,细菌更易进入尿道引发感染。另外,多个性伴侣也会增加尿道炎的发病风险。
3.尿道器械检查因素
如导尿等尿道器械检查,可能会损伤尿道黏膜,导致细菌入侵引发炎症。例如,进行导尿操作时,如果无菌操作不严格,就可能将外界细菌引入尿道,引起感染。
4.局部卫生不良因素
不注意外阴清洁,内裤更换不及时等,会使细菌在外阴及尿道周围滋生,增加感染机会。比如,长时间不更换内裤,会导致局部细菌繁殖,进而感染尿道。
三、临床表现
1.典型症状
尿频:患者感觉排尿次数明显增多,白天可能每小时就有排尿感觉,夜间也可能多次醒来排尿。这是因为炎症刺激尿道,导致尿道黏膜敏感性增高,稍有尿液刺激就会产生排尿冲动。
尿急:有尿意时迫不及待需要立即排尿,很难控制。这是由于炎症使得尿道括约肌功能紊乱,不能很好地控制排尿。
尿痛:排尿时尿道有烧灼样疼痛,疼痛程度不一,有的较轻,仅感觉尿道不适,有的则较为剧烈,疼痛可放射至会阴部等部位。
2.其他表现
部分患者可能出现尿道分泌物,急性期分泌物可能为脓性,慢性期可能为少量稀薄分泌物。另外,有些患者可能伴有下腹部隐痛等不适。
四、诊断方法
1.尿常规检查
可见白细胞计数升高,有的患者还可能出现红细胞。一般来说,尿常规中白细胞>5个/高倍视野就提示可能存在尿路感染。例如,通过离心尿液后镜检,发现白细胞增多,提示尿道有炎症反应。
2.尿细菌学检查
清洁中段尿培养可明确致病菌。如果培养出细菌,且菌落计数≥10CFU/ml,基本可确诊为尿路感染。例如,通过采集清洁中段尿进行培养,根据培养出的细菌种类和数量来判断是否为尿道炎及具体的致病菌。
五、治疗原则(仅提及药物名称,不涉及服用指导)
1.抗生素治疗
根据尿细菌培养和药敏试验结果选择敏感抗生素。如大肠埃希菌感染,可选用喹诺酮类抗生素(如诺氟沙星等,但需注意儿童、孕妇等特殊人群禁忌)、头孢菌素类等。对于支原体、衣原体感染,可选用阿奇霉素等大环内酯类抗生素。
2.一般治疗
患者应多饮水,多排尿,通过尿液的冲刷作用,有助于清除尿道内的细菌,减轻炎症。一般每天饮水量应在1500-2000毫升以上,以保证足够的尿量。
六、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孕妇
孕妇发生尿道炎时,用药需谨慎。因为某些抗生素可能会影响胎儿发育。例如,喹诺酮类抗生素可能会影响胎儿软骨发育,孕妇应避免使用。孕妇发生尿道炎时,一般可选用相对安全的抗生素,如头孢菌素类等,但需在医生指导下使用。同时,孕妇要注意保持外阴清洁,多饮水,勤排尿。
2.儿童
儿童女性尿道炎相对较少见,但一旦发生,治疗时需特别注意药物的选择。应避免使用对儿童有严重不良反应的药物,如喹诺酮类抗生素。儿童尿道炎多与卫生不良等因素有关,家长要注意儿童外阴的清洁护理,勤换内裤,教育儿童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
3.老年人
老年人由于机体抵抗力下降,且可能合并有其他基础疾病,如糖尿病等。发生尿道炎时,治疗要更积极。同时,要注意控制基础疾病,如糖尿病患者需将血糖控制在合理范围,因为高血糖环境有利于细菌生长繁殖,会加重尿道炎病情。老年人发生尿道炎时,也需要根据药敏结果选择合适的抗生素,并且要密切观察病情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