膀胱炎是常见泌尿系统疾病,按病因分细菌性和非细菌性,症状有尿频、尿急、尿痛等,诊断靠尿液和影像学检查,治疗分细菌性和非细菌性,预防要注意个人卫生、多饮水、避免不良习惯等。
一、膀胱炎的定义
膀胱炎是一种常见的泌尿系统疾病,是膀胱发生的炎症,主要由细菌感染引起,也可由其他非感染因素所致。
二、膀胱炎的分类及相关情况
(一)按病因分类
1.细菌性膀胱炎:最为常见,大肠埃希菌等肠道细菌是主要的致病菌,通常是细菌经尿道上行感染至膀胱引发炎症。女性由于尿道短而宽,且距离肛门较近,相对更容易发生细菌性膀胱炎。性生活、导尿等因素可能增加女性患细菌性膀胱炎的风险;对于男性,若存在前列腺增生等下尿路梗阻性疾病,也容易继发细菌性膀胱炎。
2.非细菌性膀胱炎:包括放射性膀胱炎,多发生在盆腔恶性肿瘤进行放射治疗的患者中,放射治疗导致膀胱黏膜损伤引发炎症;化学性膀胱炎,如使用环磷酰胺等化疗药物后,药物代谢产物刺激膀胱引起炎症;间质性膀胱炎,病因尚不明确,可能与自身免疫、肥大细胞激活等因素有关,好发于中年女性,病程较长,症状相对顽固。
三、膀胱炎的症状表现
1.典型症状
尿频:患者会频繁产生尿意,排尿次数明显增多,白天可能每小时左右就有尿意,夜晚排尿次数也会增加,影响正常生活和休息。
尿急:有强烈的排尿欲望,很难控制,常常迫不及待地要去排尿,否则可能会出现尿失禁的情况。
尿痛:排尿时尿道或膀胱区域会有灼热感、刺痛感,疼痛程度因人而异,严重时可能会影响排尿过程。
2.其他症状:部分患者可能出现血尿,尿液外观呈粉红色、红色等;还可能伴有下腹部疼痛,疼痛程度可轻可重,有的患者疼痛较为局限,有的则可能表现为下腹部坠胀不适等。对于一些特殊人群,如老年患者,膀胱炎的症状可能不典型,可能仅表现为精神萎靡、食欲减退等全身症状,容易被忽视,需要引起重视。
四、膀胱炎的诊断方法
1.尿液检查
尿常规:可见白细胞计数升高,若存在感染,还可能有红细胞,尿中细菌数增多等。通过尿常规可以初步判断是否存在泌尿系统感染以及感染的大致情况。
尿细菌培养:可以明确致病的细菌种类,并且能进行药敏试验,为选择敏感抗生素治疗提供依据。一般需要留取清洁中段尿进行培养,以避免污染。
2.影像学检查:对于一些反复发生膀胱炎或者怀疑有其他泌尿系统结构异常的患者,可能需要进行超声检查,了解膀胱的形态、大小以及是否存在结石、肿瘤等病变;对于部分复杂病例,还可能需要进行CT等进一步检查。
五、膀胱炎的治疗原则
1.细菌性膀胱炎
抗生素治疗:根据尿细菌培养和药敏试验结果选择敏感抗生素进行治疗,常用的抗生素有喹诺酮类(如左氧氟沙星等)、头孢菌素类等。在选择抗生素时,要考虑患者的年龄、基础疾病等因素,例如对于孕妇等特殊人群,需要选择对胎儿影响较小的抗生素。
一般治疗:患者需要多饮水,增加尿量,通过尿液的冲刷作用,有助于清除膀胱内的细菌等病原体,缓解症状。同时要注意休息,避免劳累。
2.非细菌性膀胱炎
放射性膀胱炎:治疗较为复杂,可能需要使用药物减轻炎症反应,如使用肝素等药物;对于严重的放射性膀胱炎,可能需要考虑膀胱灌注等治疗方法。
化学性膀胱炎:需要停用相关的致炎药物,然后进行对症治疗,缓解尿频、尿急、尿痛等症状。
间质性膀胱炎:治疗方法包括药物治疗(如使用免疫抑制剂等)、膀胱水扩张等,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六、膀胱炎的预防措施
1.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
女性要注意会阴部的清洁,每天用温水清洗外阴,保持会阴部清洁干燥,勤换内裤,内裤最好选择棉质、宽松的。
男性也需要注意外生殖器的清洁,避免细菌滋生。
2.多饮水:每天保证充足的饮水量,一般建议饮水量在1500-2000毫升左右,多排尿,以减少细菌在膀胱内的停留时间,降低膀胱炎的发生风险。
3.避免不良生活习惯
避免长时间憋尿,有尿意时应及时排尿。
注意性生活卫生,性生活前后男女双方都应清洗外生殖器,性生活后女性最好排尿一次,有助于将尿道内的细菌冲刷出去。
对于存在下尿路梗阻性疾病的人群,如男性前列腺增生患者,要积极治疗原发病,以减少膀胱炎的发生机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