晕厥的原因多样,包括心源性(心律失常、器质性心脏病如冠心病、心肌病等)、神经介导性(血管迷走性、颈动脉窦性等)、直立性低血压性(原发性、继发性)、脑血管性(短暂性脑缺血发作、脑动脉闭塞等)及其他原因(血液成分异常如低血糖、贫血,呼吸性因素如过度通气综合征、气道梗阻等),不同类型晕厥有不同发病机制、好发人群及诱因等。
一、心源性晕厥
1.心律失常:多种心律失常可导致晕厥,如病态窦房结综合征,其病因包括先天性窦房结发育不良、退行性变等,可使心脏节律异常,心输出量骤减,引发晕厥;房室传导阻滞也较为常见,多因心脏传导系统的病变,如心肌缺血、炎症等导致房室之间的传导受阻,影响心脏的正常射血,从而引起晕厥。不同年龄人群中,心源性晕厥的发生机制有所不同,在老年人中,冠心病导致心肌缺血进而引发心律失常的情况较为多见;而年轻人出现心律失常相关晕厥,可能与先天性心脏传导系统异常等因素有关。
2.器质性心脏病:
冠心病:冠状动脉粥样硬化使血管狭窄或阻塞,导致心肌缺血、缺氧,严重时可引起心肌梗死,影响心脏的泵血功能,引发晕厥。其发生与年龄增长、高脂血症、高血压、吸烟等生活方式因素密切相关,年龄越大、存在上述危险因素越多,发生冠心病导致晕厥的风险越高。
心肌病:扩张型心肌病可使心肌收缩力减弱,限制型心肌病可影响心脏的舒张功能,肥厚型心肌病可能导致流出道梗阻,这些都可导致心输出量减少,引发晕厥。不同类型心肌病的发病机制不同,扩张型心肌病病因尚不十分明确,可能与遗传、感染等因素有关;肥厚型心肌病多为遗传性疾病。
二、神经介导性晕厥
1.血管迷走性晕厥:是最常见的神经介导性晕厥类型,多由情绪紧张、疼痛、长时间站立等诱因引起。当这些诱因刺激时,会通过神经反射导致血管扩张,心率减慢,从而使回心血量减少,心输出量降低,引发晕厥。各个年龄段均可发生,年轻人中较为常见,情绪波动等生活方式因素是重要的诱发因素。
2.颈动脉窦性晕厥:由于颈动脉窦过敏,当颈部突然转动、衣领过紧等刺激颈动脉窦时,可引起迷走神经兴奋,导致心率减慢、血压下降,进而引发晕厥。多见于中老年人,有颈部手术、外伤等病史的人群更容易发生。
三、直立性低血压性晕厥
1.原发性直立性低血压:病因尚不明确,可能与自主神经功能障碍有关,导致直立位时血压调节障碍,回心血量减少,心输出量降低,引起晕厥。多见于老年人,随着年龄增长,自主神经功能逐渐衰退,发病风险增加。
2.继发性直立性低血压:可由某些疾病引起,如糖尿病、帕金森病等,这些疾病会损害自主神经系统,影响血压的调节。例如糖尿病患者长期高血糖状态可导致自主神经病变,进而引发直立性低血压性晕厥;帕金森病患者由于神经系统病变,也可能出现血压调节异常。
四、脑血管性晕厥
1.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供应脑部的血管短暂性缺血,可导致脑功能障碍,引起晕厥。其病因主要是脑动脉粥样硬化,使血管狭窄,血流减少。多见于中老年人,存在高血压、高脂血症、糖尿病等脑血管病危险因素的人群发病风险较高。
2.脑动脉闭塞:如脑梗死等疾病,血管完全闭塞导致脑组织缺血坏死,影响脑部的正常功能,可引发晕厥。发病与动脉粥样硬化、血栓形成等因素有关,年龄较大、有脑血管病病史的人群更容易发生。
五、其他原因引起的晕厥
1.血液成分异常:
低血糖:血糖过低时,脑部能量供应不足,可导致晕厥。常见于糖尿病患者用药不当、长时间未进食等情况,尤其是老年糖尿病患者,由于血糖调节能力较差,更容易发生低血糖性晕厥。
贫血:血红蛋白含量减少,携氧能力下降,导致脑部缺氧,引起晕厥。各种原因引起的贫血,如缺铁性贫血、巨幼细胞贫血等都可能导致这种情况,不同年龄人群因贫血原因不同而有差异,儿童可能因营养不良等导致缺铁性贫血,老年人可能因慢性疾病等引起贫血。
2.呼吸性因素:
过度通气综合征:由于呼吸过快过深,导致二氧化碳排出过多,引起呼吸性碱中毒,脑部血管收缩,脑供血不足,从而引发晕厥。多见于情绪激动的人群,如年轻女性在焦虑、紧张等情况下容易发生。
气道梗阻:如异物阻塞气道等情况,可导致呼吸受阻,氧气供应不足,引起晕厥。任何年龄段都可能发生,儿童尤其需要注意避免气道异物吸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