胎盘早剥是妊娠20周后或分娩期正常位置胎盘部分或全部从子宫壁剥离的严重并发症,病因有血管病变、机械性因素等,分轻型和重型,有相应临床表现,对母婴有不良影响,通过病史、临床表现和辅助检查诊断,治疗需纠正休克、及时终止妊娠并防治并发症,可通过定期产检、避免腹部外伤等预防。
一、病因
1.血管病变:孕妇患有重度子痫前期、慢性高血压、慢性肾脏疾病等,底蜕膜螺旋小动脉痉挛或硬化,引起远端毛细血管变性坏死甚至破裂出血,血液在底蜕膜层与胎盘之间形成血肿,致使胎盘与子宫壁剥离。
2.机械性因素:外伤(特别是腹部直接受到撞击或摔倒腹部着地等)、外倒转术矫正胎位、脐带过短(分娩过程中胎儿下降牵拉脐带)等,均可能促使胎盘早剥。
3.宫腔内压力骤减:双胎妊娠分娩时第一胎儿娩出过快、羊水过多时人工破膜后羊水流出过快,使宫腔内压力骤减,子宫骤然收缩,胎盘与子宫壁发生错位而剥离。
4.其他因素:高龄孕妇、吸烟、滥用可卡因、孕妇代谢异常、子宫静脉压升高等,也与胎盘早剥的发生有关。
二、临床表现
1.轻型:以外出血为主,胎盘剥离面积通常不超过胎盘面积的1/3,多见于分娩期。主要症状为阴道流血,出血量一般较多,色暗红,可伴有轻度腹痛或腹痛不明显,贫血体征不显著。腹部检查:子宫软,宫缩有间歇,子宫大小与妊娠周数相符,胎位清楚,胎心率多正常,若出血量多则胎心率可有改变。
2.重型:以内出血为主,胎盘剥离面积超过胎盘面积的1/3,多发生于重度子痫前期、子痫患者。主要症状为突然发生的持续性腹痛和(或)腰酸、腰痛,其程度因剥离面大小及胎盘后积血多少而不同,积血越多疼痛越剧烈。严重时可出现恶心、呕吐,甚至面色苍白、出汗、脉弱及血压下降等休克征象。可无阴道流血或仅有少量阴道流血,贫血程度与外出血量不相符。腹部检查:子宫硬如板状,有压痛,尤以胎盘附着处最明显;子宫比妊娠周数大,且随胎盘后血肿的不断增大,宫底随之升高,压痛也更明显。偶见宫缩,子宫处于高张状态,间歇期不能很好放松,因此胎位触不清楚。若胎盘剥离面积超过胎盘面积的1/2,胎儿多因严重缺氧而死亡,故重型患者的胎心多已消失。
三、对母婴的影响
1.对母体的影响:胎盘早剥可以导致产妇发生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产后出血、急性肾衰竭、羊水栓塞等严重并发症,严重危及产妇生命。
2.对胎儿的影响:胎盘早剥会影响胎盘的血液供应,导致胎儿缺氧,严重时可造成胎儿宫内死亡。即使胎儿存活,也可能因胎盘早剥导致的并发症出现神经系统发育异常等问题。
四、诊断
1.病史:有上述相关病因及高危因素。
2.临床表现:根据上述典型的临床表现可初步诊断。
3.辅助检查
B超检查:B超检查可以协助了解胎盘的位置及胎盘早剥的类型,典型声像图显示胎盘与子宫壁之间出现边缘不清的液性低回声区即为胎盘后血肿,同时还可了解胎儿宫内状况。但对于症状不典型者,B超检查可能出现假阴性结果。
实验室检查:包括血常规、凝血功能检查等。血常规可以了解患者贫血情况,凝血功能检查有助于诊断DIC。
五、治疗原则
1.纠正休克:对处于休克状态的危重患者,应积极补充血容量,及时输新鲜血,改善患者的凝血功能和微循环,维持患者的生命体征稳定。
2.及时终止妊娠:胎盘早剥一旦确诊,必须及时终止妊娠。根据患者的病情轻重、胎儿宫内状况、产程进展等因素决定分娩方式。
阴道分娩:适用于轻型胎盘早剥、产妇一般情况良好且宫口已扩张、估计短时间内可结束分娩者。
剖宫产:适用于重型胎盘早剥,特别是初产妇不能在短时间内结束分娩者;胎盘早剥虽属轻型,但有胎儿窘迫征象,需抢救胎儿者;重型胎盘早剥,产妇病情恶化,胎儿已死,不能立即分娩者;破膜后产程无进展者。
3.防治并发症:如防治DIC、产后出血、急性肾衰竭等并发症。
六、预防
1.孕妇应定期进行产前检查,及时发现并治疗妊娠高血压疾病、慢性肾脏疾病等可能导致胎盘早剥的疾病。
2.孕期要注意避免腹部外伤,减少外倒转术等可能引发胎盘早剥的操作。
3.双胎妊娠分娩时要注意防止第一胎儿娩出过快,羊水过多者人工破膜时应缓慢放出羊水。
4.高龄孕妇、有胎盘早剥史的孕妇等高危人群,应加强孕期监测,密切关注自身情况,如有异常及时就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