拔牙有术前、术后注意事项及禁忌情况。术前要评估口腔局部情况与全身健康状况,如牙周炎活动期、全身有基础疾病、女性经期、吸烟人群等需相应处理;术后要注意创口护理、饮食和用药,如咬住棉球、冷敷、饮食温凉细软、按医嘱用药;禁忌牙周炎急性发作期、全身状况不稳定(如严重心肺功能不全、未控制重度贫血、妊娠期前后3个月、长期服抗凝药等)时拔牙。
一、术前注意事项
1.口腔局部情况评估
牙周炎处于活动期时,牙龈红肿、易出血,拔牙前需先控制牙周炎症。一般需要进行牙周基础治疗,如洗牙(龈上洁治)、龈下刮治等,待牙龈炎症有所控制,红肿减轻,出血情况改善后再考虑拔智齿。因为活动期牙周炎拔牙易导致感染扩散,增加术后感染的风险。例如,有研究表明,牙周炎急性发作期拔牙,感染发生率比炎症控制后拔牙高出数倍。
要检查智齿周围牙周袋深度、有无脓性分泌物等。如果牙周袋深且有脓性分泌物,说明炎症较严重,需先进行抗感染治疗,待分泌物减少后再拔牙。
2.全身健康状况评估
对于不同年龄人群,老年人可能伴有其他基础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等。高血压患者需将血压控制在相对稳定的范围,一般收缩压低于180mmHg、舒张压低于100mmHg时可考虑拔牙,但需在心内科医生评估允许后进行。糖尿病患者则需要空腹血糖控制在7.8mmol/L以下,且血糖稳定,无急性并发症时才能拔牙,否则易发生术后感染等并发症。因为高血糖环境有利于细菌生长繁殖,增加感染风险。
女性患者需注意避开月经期,一般建议月经干净后3-7天拔牙,因为月经期凝血功能相对较差,拔牙后出血风险增加。
对于有吸烟习惯的人群,吸烟会影响创口愈合,术前应尽量戒烟,一般建议提前1-2周戒烟,以减少对创口愈合的不良影响。
二、术后注意事项
1.创口护理
拔牙后需咬住棉球30-40分钟以止血,之后要注意保持口腔清洁,但24小时内不宜刷牙漱口。可以用清水轻轻含漱,防止食物残渣残留于创口处。因为过早刷牙漱口会冲掉血凝块,导致创口愈合延迟甚至干槽症等并发症。例如,干槽症多发生于拔牙后2-3天,表现为创口剧烈疼痛,牙槽窝内血凝块脱落,骨面暴露等,与创口感染、血凝块脱落等因素有关。
术后可根据情况冷敷创口,一般在拔牙后24小时内进行,每次冷敷15-20分钟,间隔2-3小时一次,以减轻创口肿胀。
2.饮食注意
术后饮食宜温凉、细软,避免食用过热、过硬、辛辣刺激性食物。过热食物会使血管扩张,加重创口出血;过硬食物可能会摩擦创口,导致血凝块脱落。建议术后第一天进食流质或半流质食物,如牛奶、粥、鸡蛋羹等。
对于不同年龄人群,儿童术后饮食需更加注意营养均衡且易于咀嚼吞咽,避免食用可能卡喉或刺激创口的食物;老年人则要考虑营养摄入,同时注意食物的软硬度,保证足够的蛋白质、维生素等摄入以促进创口愈合,但要避免难以消化的食物加重胃肠负担。
3.用药注意
如果患者有基础疾病,需继续服用相关药物,如高血压患者的降压药、糖尿病患者的降糖药等,应按时服用,维持病情稳定。但如果术后出现感染迹象,如创口红肿加重、疼痛加剧、发热等,需在医生指导下合理使用抗生素,但严禁自行滥用抗生素。
三、禁忌情况
1.牙周炎急性发作期禁忌拔牙
当牙周炎处于急性发作期时,牙龈红肿热痛明显,伴有全身不适,如发热等症状,此时拔牙会导致炎症扩散,引起更严重的感染,如颌面部间隙感染等。所以必须等急性炎症控制后才能考虑拔牙。
2.全身状况不稳定时禁忌拔牙
严重心肺功能不全者,如未得到有效控制的心力衰竭患者、严重心律失常且未纠正者,拔牙过程中的创伤刺激可能会诱发心脑血管意外等严重并发症。还有未控制的重度贫血患者,血红蛋白过低,机体携氧能力差,拔牙时易出现缺氧等危险情况,因此这些情况均禁忌拔牙。
妊娠期前3个月和后3个月禁忌拔牙。前3个月拔牙易引起流产,后3个月拔牙易引起早产,中间3个月相对较安全,但也需谨慎评估,在必要时经充分准备后才能拔牙。
长期服用抗凝药物者,如阿司匹林等,需要根据凝血功能情况调整药物或停药后才能拔牙,否则拔牙后出血风险极大,难以控制。例如,服用华法林的患者,需要将国际标准化比值(INR)调整到合适范围(一般INR<2.0)才能拔牙,以降低出血风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