牙龈瘤并非真性肿瘤但切除易复发,与局部刺激及内分泌有关;牙龈癌是口腔颌面部常见恶性肿瘤,与慢性刺激、烟草酒精等有关。两者在部位、形态、颜色、生长速度、症状上有差异,影像学检查中牙龈瘤无牙槽骨破坏,牙龈癌有牙槽骨破坏,病理检查中牙龈瘤由纤维结缔组织和炎症细胞等组成,牙龈癌癌细胞异形性明显、可浸润周围组织。治疗上牙龈瘤以手术切除为主,妊娠期等特殊人群需特殊考虑;牙龈癌以手术为主,常配合放化疗等综合治疗,老年、儿童等特殊人群治疗也有不同考量。
一、疾病定义与性质
牙龈瘤:是牙龈上特别是龈乳头处局限生长的炎性反应性瘤样增生物。它并非真性肿瘤,但切除后易复发。多与局部刺激因素如菌斑、牙石、不良修复体等有关,常见于中青年女性,与内分泌有关,妊娠期女性可能出现牙龈瘤迅速增大的情况。
牙龈癌:是发生在牙龈的恶性肿瘤,属于口腔颌面部常见的恶性肿瘤。多为分化程度不同的鳞状细胞癌,发病与长期的慢性刺激(如残根、残冠、不良修复体等)、烟草及酒精等因素有关,男性多于女性,好发于40-60岁人群。
二、临床表现差异
(一)牙龈瘤
部位:常发生于牙龈乳头处,以双尖牙区多见。
形态:通常呈圆形或椭圆形,有时呈分叶状,大小不一,一般直径数毫米至数厘米不等。肿块有蒂或无蒂,质地中等,一般较柔软,有的较韧。
颜色:一般为红色或粉红色,与正常牙龈颜色相近或稍有差异,若发生炎症时可呈暗红色。
生长速度:生长缓慢,在没有刺激因素的情况下,可能长时间无明显变化,但在局部刺激因素存在且机体内分泌等因素影响下,可能会在一段时间内较快生长,如妊娠期女性的牙龈瘤可能短期内迅速增大。
症状:一般无自觉症状,部分患者可因肿块摩擦或刺激出现破溃、出血,继发感染时可出现疼痛、异味等。
(二)牙龈癌
部位:多发生于后牙区牙龈,以下颌牙龈多见。
形态:初期多为溃疡型或外生型。溃疡型牙龈癌表现为牙龈处有溃疡形成,边缘隆起,基底不平;外生型则表现为牙龈处有菜花状新生物,向口腔内突出。
颜色:常为灰白色或暗红色,溃疡型的底部多为坏死组织,呈污秽色。
生长速度:生长速度相对较快,短期内可出现肿块明显增大、溃疡加深等情况。
症状:早期可出现牙痛、牙齿松动、牙龈出血等症状,随着病情进展,可出现面部肿胀、疼痛、开口困难、颈部淋巴结肿大等症状,晚期可出现消瘦、贫血等全身症状。
三、影像学及病理检查鉴别
(一)影像学检查
牙龈瘤:X线检查一般无牙槽骨的破坏,可见牙龈处有软组织肿块影,周围骨组织无明显异常。
牙龈癌:X线或CT检查可见牙槽骨有破坏,表现为骨质吸收、破坏,边界不清,病变区与周围骨组织的界限不明确。
(二)病理检查
牙龈瘤:病理表现为主要由纤维结缔组织和炎症细胞组成,含有多少不等的毛细血管,血管周围常有炎症细胞浸润,根据组织成分的不同可分为纤维型、血管型及肉芽肿型等。
牙龈癌:病理检查可见癌细胞呈巢状或条索状排列,细胞异形性明显,核分裂象多见,可浸润周围组织。
四、治疗原则不同
(一)牙龈瘤
治疗方法:主要以手术切除为主,手术时应将病变波及的牙齿同时拔除,并去除局部刺激因素如菌斑、牙石、不良修复体等。对于较小的牙龈瘤,可在局部麻醉下完整切除;对于较大的牙龈瘤,可能需要较大的手术切口,术后需注意保持口腔清洁,定期复查,防止复发。妊娠期女性的牙龈瘤如果影响较大,可在妊娠4-6个月时进行手术切除,但要注意避免引起早产等情况。
特殊人群考虑:妊娠期女性的牙龈瘤手术需要谨慎评估妊娠周期等情况,选择合适的手术时机;对于儿童患者,牙龈瘤的治疗也需要考虑儿童的生长发育情况,手术尽量减少对颌骨等发育的影响。
(二)牙龈癌
治疗方法:以手术治疗为主,根据肿瘤的范围采取不同的手术方式,如牙龈癌局部扩大切除术、颌骨部分切除术甚至全颌骨切除术等。术后常需要配合放疗、化疗等综合治疗手段。对于早期牙龈癌,单纯手术切除可能有较好的预后;对于中晚期牙龈癌,综合治疗可提高患者的生存率和生存质量。
特殊人群考虑:老年患者进行牙龈癌手术时需要评估其全身状况,如心脑血管、肝肾功能等,以确保手术安全;儿童牙龈癌非常罕见,一旦发生,治疗需要更加谨慎,充分考虑儿童的生长发育潜力以及对后续治疗的耐受性等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