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肠疝气是腹腔内小肠等组织通过腹壁薄弱点等突出体表的病症,发病与腹壁薄弱或缺损及腹内压力增高有关,有可复性包块等临床表现,有腹股沟疝等类型及好发部位,可通过体格检查等诊断,治疗分非手术和手术,一岁以下小儿有自愈可能,老年体弱等可非手术,手术是主要有效方法,小儿建议1-2岁手术,特殊人群有相应处理方式。
发病机制
1.腹壁薄弱或缺损:先天性因素如胚胎发育过程中腹壁肌肉、筋膜等组织发育不全,可导致腹壁存在潜在的薄弱区域;后天性因素包括手术切口愈合不良、外伤、年老体弱导致的腹壁肌肉退行性变、慢性咳嗽、便秘、排尿困难等使腹内压力增高的情况,都可能破坏腹壁的完整性,为小肠等组织突出提供通道。例如,老年人由于肌肉萎缩,腹壁强度降低,更容易发生小肠疝气;长期慢性咳嗽的患者,因频繁的咳嗽动作使腹内压力反复升高,也增加了患小肠疝气的风险。
2.腹内压力增高:当腹内压力异常升高时,腹腔内的器官或组织就有向压力较低部位移动的趋势,若腹壁存在薄弱点,就会从薄弱处突出形成疝气。像从事重体力劳动的人,由于腹部用力较多,腹内压力较高,比一般人更易引发小肠疝气;小儿哭闹时腹内压力升高,也是小儿小肠疝气常见的诱发因素之一。
临床表现
1.可复性包块:通常在站立、行走、咳嗽或劳动时突出,表现为体表出现可隆起的包块,形状多为圆形或椭圆形,有的可坠入阴囊等部位;而平卧休息或用手按压时,包块可自行回纳腹腔,包块消失。比如腹股沟疝,患者在站立时腹股沟区域可出现一包块,平卧后用手推送能回纳。
2.局部不适:部分患者会感觉包块处有坠胀感、隐痛等不适症状。如果疝气发生嵌顿,即突出的肠管等组织被卡住,不能回纳,就会出现剧烈疼痛、呕吐、腹胀、停止排气排便等症状,这是比较严重的情况,需要紧急处理。例如,嵌顿的肠管若长时间缺血坏死,会危及生命。
类型及好发部位
1.腹股沟疝:最为常见,又分为腹股沟斜疝和腹股沟直疝。腹股沟斜疝多见于儿童及青壮年,疝内容物可通过腹股沟管突出,可进入阴囊;腹股沟直疝多见于老年男性,是经直疝三角突出形成,一般不进入阴囊。
2.股疝:多见于中年以上女性,疝块通常位于腹股沟韧带下方,容易发生嵌顿,因为股管较为狭窄且周围结构坚韧,疝内容物突出后不易回纳。
3.脐疝:包括小儿脐疝和成人脐疝,小儿脐疝多因脐环闭锁不全或脐部瘢痕组织薄弱,在腹内压力增高时发生;成人脐疝则与脐部手术瘢痕、腹壁组织薄弱等有关。
4.切口疝:发生在腹部手术切口部位,由于手术切口愈合过程中腹壁组织受到破坏,腹内压力增高时,腹腔内器官从切口处突出形成。
诊断方法
1.体格检查:医生通过视诊可观察到体表是否有异常隆起的包块,触诊时可感知包块的质地、活动度等情况,还可通过让患者增加腹压(如咳嗽)来观察包块的变化,初步判断是否为疝气及疝气的类型。
2.影像学检查:如超声检查,可清晰显示疝内容物的情况,有助于明确疝气的诊断以及判断有无嵌顿等情况;对于一些不典型的病例,还可能借助CT等检查进一步辅助诊断。
治疗原则
1.非手术治疗:一岁以下的小儿小肠疝气有自愈的可能,可暂采取保守治疗,如使用疝气带压迫疝环,防止疝内容物突出,但要注意观察,若疝块发生嵌顿应及时就医;老年体弱或伴有严重基础疾病不能耐受手术的患者,也可考虑使用疝气带等非手术方式缓解症状,但非手术治疗只能暂时缓解症状,不能根治疝气。
2.手术治疗:是治疗小肠疝气的主要有效方法,通过手术修复腹壁的薄弱点或缺损,将突出的组织回纳腹腔,并加强腹壁。手术方式包括传统的疝修补术、无张力疝修补术、腹腔镜下疝修补术等。一般来说,若患者身体状况允许,应尽早进行手术治疗,以避免疝气嵌顿等严重并发症的发生。对于小儿疝气,通常建议在1-2岁左右进行手术,因为随着年龄增长,腹壁肌肉发育可能无法自行改善疝气情况,且年龄过小手术风险相对也较高,年龄过大疝气可能会反复发作并增加手术难度等。对于特殊人群,如孕妇发生小肠疝气,由于孕期腹内压力持续升高,疝气可能会进行性加重,且手术需要考虑对胎儿的影响,一般会在分娩后根据具体情况再考虑手术治疗;对于患有严重心肺疾病等基础疾病的老年患者,手术前需要对基础疾病进行良好的控制,评估手术风险后再决定是否手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