牙龈增生是牙龈组织细胞成分增多致体积增大的非炎症性变化,常见原因有药物、局部刺激、全身疾病因素,临床表现为牙龈体积增大、颜色改变、质地改变,诊断通过病史询问和口腔检查等,需与牙龈瘤、慢性龈炎鉴别,治疗需去除局部刺激因素、必要时换药或手术,预防要保持良好口腔卫生习惯、定期检查监测。
牙龈增生的常见原因
药物因素:长期服用某些药物可能导致牙龈增生,例如长期服用抗癫痫药苯妥英钠、免疫抑制剂环孢素、钙通道阻滞剂如硝苯地平、非洛地平等。以苯妥英钠为例,服用此类药物的患者中约有30%-50%会发生牙龈增生,其机制可能与药物影响成纤维细胞的生长、分裂以及胶原合成增加等有关。不同年龄段的人群都可能受到药物因素影响而出现牙龈增生,一般来说,儿童、青少年以及中老年患者都有可能因为服用相关药物引发该问题。
局部刺激因素:口腔局部的菌斑、牙石、食物残渣、不良修复体等长期刺激牙龈,也可引起牙龈增生。例如,牙菌斑中的细菌及其产物长期刺激牙龈组织,会导致牙龈组织的炎症反应和纤维增生。对于儿童来说,如果口腔卫生不良,存在较多牙菌斑、牙石等局部刺激因素,也容易出现牙龈增生情况;中老年患者由于口腔清洁意识可能相对较弱或者存在口腔局部因素未及时处理,也可能因局部刺激引发牙龈增生。
全身疾病因素:某些全身疾病也可导致牙龈增生,如遗传性牙龈纤维瘤病,这是一种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患者从幼儿时期就可能出现牙龈增生情况,而且病情可能会随着年龄增长而逐渐加重;还有一些血液系统疾病,如白血病患者,由于异常的白细胞在牙龈组织中浸润,也可导致牙龈增生,此类患者无论年龄大小,只要患有相应血液系统疾病就可能出现牙龈增生表现。
牙龈增生的临床表现
牙龈体积增大:牙龈从正常的菲薄状态变得肥厚,覆盖部分牙面,不同原因导致的牙龈增生程度有所不同。药物性牙龈增生初期可能是牙龈乳头呈球状增生,逐渐波及附着龈,严重时可覆盖牙冠的1/3甚至更多;局部刺激因素引起的牙龈增生一般是牙龈组织的局限性增厚;遗传性牙龈纤维瘤病则是牙龈广泛的纤维性增生,可累及全口牙龈。
颜色改变:一般牙龈增生的颜色可能呈粉红色或者淡红色,与正常牙龈颜色相近,但如果同时伴有炎症,可能会出现颜色稍红的情况。
质地改变:增生的牙龈质地一般较坚韧,弹性降低。药物性牙龈增生的牙龈质地相对较硬,局部刺激因素引起的牙龈增生如果伴有炎症,质地可能会稍软一些,但总体相比正常牙龈质地偏韧。
牙龈增生的诊断与鉴别诊断
诊断:医生会通过详细询问病史,包括用药史、全身疾病史等,然后进行口腔检查,观察牙龈的外观、体积、质地等情况来初步诊断牙龈增生。同时可能会结合一些辅助检查,如血常规等,对于怀疑有血液系统疾病导致牙龈增生的患者进一步明确诊断。例如,对于服用苯妥英钠等药物后出现牙龈增生的患者,根据用药史结合牙龈增生表现基本可以初步诊断为药物性牙龈增生。
鉴别诊断:需要与牙龈瘤相鉴别,牙龈瘤一般有蒂或无蒂,颜色多为红色或粉红色,质地较软,有时可伴有溃疡,而且牙龈瘤多与局部刺激因素如残根、牙石等有关,切除后容易复发;还需要与慢性龈炎相鉴别,慢性龈炎主要是牙龈的炎症性肿胀,一般不会有牙龈组织的明显增生,通过去除局部刺激因素后炎症可消退,而牙龈增生经过去除局部刺激因素等处理后,增生的牙龈不一定能完全消退。
牙龈增生的治疗与预防
治疗:首先要去除相关的局部刺激因素,如通过洗牙去除牙石、菌斑等,对于不良修复体进行修改或拆除。如果是药物性牙龈增生,在病情允许的情况下,可以考虑更换相关药物;对于增生严重影响咀嚼、美观或者口腔功能的患者,可以考虑进行牙龈切除术等手术治疗。例如,对于药物性牙龈增生经更换药物等处理后牙龈增生仍较明显的患者,可通过牙龈切除手术来改善牙龈增生状况。
预防:保持良好的口腔卫生习惯,每天早晚正确刷牙,使用牙线等辅助清洁工具,定期进行口腔检查和洗牙,及时去除局部刺激因素。对于需要长期服用可能导致牙龈增生药物的患者,要加强口腔卫生维护,定期进行口腔监测,一旦发现牙龈有增生趋势,及时采取相应措施。儿童时期就应培养良好的口腔卫生习惯,家长要帮助儿童清洁口腔,预防因局部刺激等因素导致牙龈增生;中老年患者也应重视口腔卫生,定期进行口腔保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