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膜炎的检查包括脑脊液检查(含腰椎穿刺、常规、生化、病原学检查)、影像学检查(头颅CT、MRI)、血液检查(血常规、血培养、炎症标志物)及其他检查(细菌抗原检测、病毒学检查、结核菌素试验),不同年龄段、性别患者检查有不同要点,各检查可从不同方面助力脑膜炎的诊断、评估病情及指导治疗等。
一、脑脊液检查
1.腰椎穿刺:是确诊脑膜炎的重要检查方法。通过腰椎穿刺获取脑脊液,观察脑脊液的外观、压力等情况。正常脑脊液清晰透明,若为化脓性脑膜炎,脑脊液外观可呈浑浊、脓性;结核性脑膜炎时,脑脊液可呈毛玻璃样;病毒性脑膜炎脑脊液多为无色透明。同时测定脑脊液压力,化脓性脑膜炎患者脑脊液压力常升高。
2.脑脊液常规检查:白细胞计数及分类是重要指标。化脓性脑膜炎时,白细胞总数显著增高,以中性粒细胞为主;结核性脑膜炎时,白细胞总数中度增高,早期以中性粒细胞为主,后期以淋巴细胞为主;病毒性脑膜炎时,白细胞总数正常或轻度增高,以淋巴细胞为主。
3.脑脊液生化检查:包括蛋白质、糖、氯化物等测定。化脓性脑膜炎时,蛋白质含量明显升高,糖含量显著降低,氯化物含量可降低;结核性脑膜炎时,蛋白质含量增高,糖及氯化物含量均降低;病毒性脑膜炎时,蛋白质含量正常或轻度增高,糖和氯化物含量一般正常。
4.脑脊液病原学检查:通过涂片革兰染色找细菌,可明确化脓性脑膜炎的病原菌;结核分枝杆菌涂片或培养可确诊结核性脑膜炎;病毒特异性抗体检测等有助于病毒性脑膜炎的病原学诊断。
二、影像学检查
1.头颅CT:在脑膜炎的诊断中可帮助发现是否存在颅内并发症,如脑积水、脑脓肿等。化脓性脑膜炎患者可能出现脑室扩大、脑实质内脓肿等表现;结核性脑膜炎患者可发现脑积水、脑梗死等情况。对于新生儿脑膜炎,头颅CT有助于观察颅内结构改变。
2.头颅MRI:相较于CT,MRI对颅内软脑膜病变的显示更为敏感。在脑膜炎的早期诊断中,尤其是结核性脑膜炎和病毒性脑膜炎,MRI可发现脑膜强化等改变,有助于早期诊断和评估病情。在不同年龄段的脑膜炎患者中,MRI都能提供更清晰的颅内软脑膜及脑组织的影像信息,对指导治疗和判断预后有重要意义。
三、血液检查
1.血常规:化脓性脑膜炎患者血常规常表现为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比例显著升高;结核性脑膜炎患者血常规早期白细胞可正常或轻度升高,后期淋巴细胞比例升高;病毒性脑膜炎患者血常规白细胞计数多正常或轻度升高,淋巴细胞比例增高。
2.血培养:对于化脓性脑膜炎,血培养可找到病原菌,有助于明确致病菌,指导抗生素的选用。在败血症期进行血培养,阳性率较高。
3.炎症标志物:C-反应蛋白(CRP)、降钙素原(PCT)等炎症标志物在脑膜炎患者中常升高。化脓性脑膜炎时,CRP和PCT升高较为明显;结核性脑膜炎时,CRP也可升高,但幅度相对化脓性脑膜炎可能稍低;病毒性脑膜炎时,炎症标志物多正常或轻度升高。
四、其他检查
1.细菌抗原检测:采用免疫荧光、酶联免疫吸附试验等方法检测脑脊液或血液中的细菌抗原,有助于快速诊断化脓性脑膜炎等细菌性脑膜炎,例如B群链球菌抗原检测等,对于早期明确病原菌有重要价值。
2.病毒学检查:对于病毒性脑膜炎,可进行病毒特异性抗体检测、病毒核酸检测等。例如通过检测肠道病毒核酸来诊断肠道病毒引起的病毒性脑膜炎,通过检测单纯疱疹病毒抗体等诊断单纯疱疹病毒引起的脑膜炎,这些检查方法能准确确定病毒类型,为针对性治疗提供依据。
3.结核菌素试验:对于怀疑结核性脑膜炎的患者,结核菌素试验有一定的辅助诊断价值。但该试验的阳性结果不一定仅由结核感染引起,阴性结果也不能完全排除结核性脑膜炎。结合患者的临床症状、脑脊液检查等综合判断,对结核性脑膜炎的诊断有帮助。
不同年龄段的脑膜炎患者在检查时需注意不同的要点。新生儿脑膜炎由于其生理特点,腰椎穿刺时要特别谨慎,避免发生脑疝等并发症;老年人脑膜炎可能合并其他基础疾病,在进行各项检查时要考虑基础疾病对检查结果的影响以及检查的耐受性。女性和男性在脑膜炎的检查上无明显性别差异,但在一些特殊病原体感染导致的脑膜炎中,需结合患者的生活方式等因素综合判断,例如有不洁性生活史的女性要考虑性传播疾病相关脑膜炎的可能,需进一步完善相关检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