疝气是体内器官或组织通过薄弱点等突出至另一部位的现象,有多种类型,包括腹股沟疝、股疝、脐疝、白线疝和切口疝等。其病因涉及解剖结构异常、腹腔压力增加、年龄与性别、妊娠与肥胖以及遗传因素。临床表现主要为可复性包块,嵌顿疝需及时处理,诊断通过体格检查和影像学检查。治疗原则包括非手术治疗和手术治疗,后者包括开放手术、腹腔镜手术以及人工材料应用。特殊人群如婴幼儿、老年人、妊娠期女性和糖尿病患者需特别注意。预防与康复措施包括生活方式调整、体重管理和术后康复。并发症如嵌顿疝和绞窄性疝需紧急处理,术后血肿或血清肿多可自行吸收。疝气的治疗需个体化制定方案,早期诊断与手术干预是预防严重并发症的关键。
一、疝气的定义与分类
疝气是指体内器官或组织通过正常解剖结构中的薄弱点、孔隙或异常通道突出至另一部位的现象。根据发生部位及病因,主要分为以下类型:
1.腹股沟疝:最常见类型,占所有疝气的75%~80%,男性发病率显著高于女性(男女比例约15:1),主要与腹股沟区解剖结构薄弱及腹腔压力增加相关。
2.股疝:多见于40岁以上女性,因股管结构狭窄易发生嵌顿,嵌顿风险较腹股沟疝高5~8倍。
3.脐疝:分为先天性与后天性,婴幼儿脐疝多可自愈,成人脐疝常与肥胖、妊娠或腹水相关,需手术干预。
4.白线疝:沿腹白线发生的疝,多见于上腹部,常因腹直肌分离或白线薄弱导致。
5.切口疝:术后常见并发症,发生率约2%~11%,与切口感染、缝合技术及患者营养状态相关。
二、疝气的病因与危险因素
1.解剖结构异常:腹壁薄弱、先天性鞘状突未闭等是基础病因。
2.腹腔压力增加:长期慢性咳嗽(如吸烟者)、便秘、前列腺增生排尿困难、重体力劳动等。
3.年龄与性别:50岁以上人群发病率显著升高,男性因腹股沟管解剖特点更易发生。
4.妊娠与肥胖:女性妊娠期腹壁压力增加,肥胖者腹腔内脂肪堆积均增加疝气风险。
5.遗传因素:部分患者存在胶原代谢异常,家族性发病倾向明显。
三、疝气的临床表现与诊断
1.典型症状:可复性包块是主要表现,站立或用力时包块突出,平卧或手推可回纳,伴局部坠胀感。
2.嵌顿疝表现:包块突然增大、变硬,伴有剧烈疼痛,若未及时处理可发展为绞窄性疝,导致肠管坏死。
3.诊断方法:
体格检查:90%以上病例可通过触诊确诊,透光试验阴性可排除鞘膜积液。
影像学检查:超声为首选,CT或MRI用于复杂病例或术前评估。
四、疝气的治疗原则
1.非手术治疗:仅适用于1岁以下婴幼儿脐疝或高龄、手术禁忌患者,采用疝带压迫防止嵌顿。
2.手术治疗:
开放手术:传统疝修补术(如Bassini术)适用于基层医院,复发率约5%~10%。
腹腔镜手术:经腹膜前修补术(TAPP)或完全腹膜外修补术(TEP)具有创伤小、恢复快的优势,复发率低于1%。
人工材料应用:无张力修补术使用聚丙烯或聚酯补片,显著降低复发风险。
五、特殊人群的注意事项
1.婴幼儿:1岁以内脐疝可暂不处理,若2岁后仍未闭合或直径>2cm需手术;腹股沟疝确诊后应尽早手术,避免嵌顿风险。
2.老年人:合并心肺疾病者需术前充分评估,优先选择局部麻醉下手术;术后需加强咳嗽管理,防止肺部并发症。
3.妊娠期女性:妊娠中期可考虑手术,避免晚期子宫增大增加手术难度;产后若疝气持续存在,建议产后3~6个月手术。
4.糖尿病患者:需严格控制血糖(空腹<7mmol/L,餐后<10mmol/L),术后感染风险降低50%。
六、疝气的预防与康复
1.生活方式调整:戒烟以减少慢性咳嗽,保持大便通畅,避免重体力劳动及剧烈运动。
2.体重管理:BMI>25kg/m2者需减重,降低腹腔压力。
3.术后康复:术后1周内避免腹压增加动作,3个月内禁止剧烈运动;采用腹式呼吸训练增强腹壁肌肉力量。
七、并发症与紧急处理
1.嵌顿疝:若包块突出后4~6小时内无法回纳,需急诊手术,避免肠管坏死。
2.绞窄性疝:表现为持续性腹痛、发热、肠梗阻症状,病死率达10%~20%,需立即手术。
3.术后血肿或血清肿:发生率约3%~5%,多可自行吸收,较大血肿需穿刺引流。
疝气的治疗需结合患者年龄、基础疾病及疝气类型个体化制定方案,早期诊断与手术干预是预防严重并发症的关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