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尿原因多样,分肾小球源性和非肾小球源性,需通过尿液检查、影像学检查等进一步明确诊断,再根据不同病因采取相应措施,如肾小球肾炎根据病情用激素等治疗,结石分情况采取排石或手术等,感染用抗生素等,肿瘤手术结合放化疗等,且血尿患者日常要注意休息活动、饮食和心理调节。
一、明确血尿原因
血尿是指尿液中红细胞排泄异常增多,分为镜下血尿和肉眼血尿。导致血尿的原因众多,可分为肾小球源性和非肾小球源性。肾小球源性血尿常见于肾小球肾炎等疾病,如IgA肾病,多与免疫因素相关,患者可能有上呼吸道感染等前驱病史,感染后数小时至3天内出现血尿;非肾小球源性血尿可见于泌尿系统结石,如肾结石、输尿管结石等,与代谢、尿路梗阻等有关,不同部位结石可能有相应特征性疼痛表现,如肾结石可出现腰部隐痛或绞痛;泌尿系统感染,像膀胱炎、肾盂肾炎等,多因细菌等病原体感染引起,患者常伴有尿频、尿急、尿痛等尿路刺激症状;泌尿系统肿瘤,如肾癌、膀胱癌等,多见于中老年人群,无痛性肉眼血尿是膀胱癌较典型的表现,肾癌可伴有腰痛、腹部肿块等。
二、进一步检查明确诊断
1.尿液检查:除了观察血尿情况,还可进行尿红细胞形态检查,若为肾小球源性血尿,尿红细胞形态多异常;进行尿蛋白定量检查等,协助判断是否存在肾小球病变。
2.影像学检查
超声检查:简便无创,可初步了解肾脏、输尿管、膀胱等结构是否有结石、肿瘤、积水等情况,对婴幼儿血尿患者较为适用,因为婴幼儿不适合进行有创性检查,超声检查能较好地观察泌尿系统结构。
CT检查:对于泌尿系统结石、肿瘤等病变的诊断价值较高,能更清晰地显示病变的部位、大小等情况,尤其是对于一些复杂部位的结石或较小的肿瘤,CT检查更具优势,但需注意儿童等特殊人群应尽量减少不必要的辐射暴露。
静脉肾盂造影:可了解肾盂、输尿管的形态及尿路通畅情况,对诊断泌尿系统结石、畸形等有一定帮助,但有造影剂过敏风险等,需谨慎使用。
三、根据不同病因采取相应措施
1.肾小球肾炎
对于IgA肾病等肾小球肾炎,轻度血尿且病情稳定时,需注意休息,避免劳累、感染等诱发因素,因为劳累、感染等可能加重肾脏损伤。对于病情较重的患者,可能需要使用糖皮质激素等药物治疗,但需严格掌握适应证,且要关注药物可能带来的副作用,尤其是儿童等特殊人群,用药更需谨慎权衡利弊。
2.泌尿系统结石
较小的结石可通过大量饮水、适当运动等方式促进结石排出,大量饮水有助于增加尿量,冲刷尿路,促进结石排出,不同年龄人群饮水量需根据具体情况调整,儿童要注意保证足够的水分摄入但避免过量导致水中毒等情况。
较大的结石可能需要进行体外冲击波碎石、输尿管镜取石、经皮肾镜取石等治疗,具体治疗方式需根据结石的部位、大小等综合判断。
3.泌尿系统感染
需使用抗生素进行抗感染治疗,根据感染的病原体类型选择合适的抗生素,如对于细菌感染引起的膀胱炎、肾盂肾炎等,常用头孢菌素类、喹诺酮类等抗生素,但儿童、孕妇等特殊人群使用抗生素需严格遵循禁忌证和用药规范,避免使用对其有不良影响的药物。同时,要注意保持尿路清洁,多饮水,勤排尿。
4.泌尿系统肿瘤
对于泌尿系统肿瘤,如肾癌、膀胱癌等,多采取手术治疗,早期肿瘤通过手术切除有较好的预后,但对于晚期肿瘤可能还需要结合放疗、化疗等综合治疗手段,治疗过程中要充分考虑患者的身体状况和耐受性,尤其对于老年患者或身体状况较差的患者,需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以提高生活质量。
四、血尿患者的日常注意事项
1.休息与活动:血尿患者应注意休息,避免剧烈运动,尤其是在血尿明显时,要保证充足的睡眠,有利于身体的恢复。对于儿童患者,要注意避免过度奔跑、玩耍等剧烈活动,防止加重血尿症状。
2.饮食:饮食上要注意均衡营养,对于有泌尿系统结石的患者,要根据结石的成分调整饮食,如草酸钙结石患者要限制高草酸食物的摄入,如菠菜、苋菜等;对于肾功能不全的血尿患者,要限制蛋白质的摄入等。同时,要保证足够的水分摄入,以稀释尿液,减少结石形成的风险等。
3.心理调节:血尿可能会给患者带来一定的心理压力,尤其是对于反复出现血尿的患者,要注意心理调节,保持乐观的心态,积极配合治疗。儿童患者可能因疾病产生恐惧等情绪,家长要给予更多的关心和安抚,帮助儿童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