疝气手术术前需全面评估患者健康状况、做好肠道及皮肤准备,麻醉根据患者年龄等选合适方式,手术按切口选择、切开组织、寻找疝囊、处理疝囊、修补(传统与无张力)、缝合步骤进行,儿童手术要慎选时机、轻柔操作等,老年要控基础病、术中监测生命体征等,女性手术要考虑解剖特点防相关损伤。
一、术前准备
1.患者评估:需进行全面身体检查,包括血常规、凝血功能、肝肾功能等实验室检查,以及心肺功能评估等,以明确患者整体健康状况,排除手术禁忌证,如严重心脑血管疾病、凝血功能严重异常等情况可能会影响手术安排,需先进行相应治疗调整。对于儿童患者,要关注其生长发育情况及基础疾病;老年患者需特别评估是否存在影响手术恢复的慢性疾病,如糖尿病、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等,需在术前尽可能将相关指标控制在相对适宜手术的范围。
2.肠道准备:一般术前需禁食禁水一定时间,通常成人术前6-8小时禁食,4小时禁水,以减少术中呕吐导致误吸的风险;儿童患者则根据年龄等因素调整禁食禁水时间,遵循儿科安全护理原则,确保手术安全。
3.皮肤准备:对手术区域皮肤进行清洁备皮,去除手术区域的毛发等,降低术后感染风险。
二、麻醉选择
根据患者年龄、身体状况及疝气情况选择合适麻醉方式。常见有局部麻醉、椎管内麻醉(如腰麻)、全身麻醉等。对于儿童患者,全身麻醉相对更常用且需严格遵循儿科麻醉安全规范,要考虑儿童对麻醉药物的代谢特点等;老年患者若基础状况允许,可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合适麻醉方式,如身体状况较差可能更倾向于局部麻醉联合镇静等方式,以减少全身麻醉对心肺功能的影响。
三、手术步骤详述
1.切口选择:根据疝气的类型(如腹股沟疝、脐疝、股疝等)和部位来确定切口位置。以常见的腹股沟疝为例,一般会选择腹股沟区斜切口或直切口。斜切口通常位于腹股沟韧带中点上方2-3cm处,与皮纹方向一致,长度根据疝的大小等情况而定;直切口则位于耻骨结节外上方。
2.切开组织:依次切开皮肤、皮下组织等层次,暴露腹外斜肌腱膜等结构。在切开过程中要精细操作,避免损伤周围重要血管、神经等组织。
3.寻找疝囊:对于腹股沟疝,在切开腹外斜肌腱膜后,分离精索(男性患者)或子宫圆韧带(女性患者),进而找到疝囊。将疝内容物轻柔还纳回腹腔后,清晰显露疝囊。
4.处理疝囊:若为小儿疝气,多采用单纯疝囊高位结扎术,即在疝囊颈部进行结扎,阻断疝内容物再次突出的通道;若为成人腹股沟疝等情况,可能需要进一步处理疝囊,如游离疝囊至适当长度后进行高位结扎等操作。
5.修补操作
传统疝修补术:通过缝合修补腹股沟管的薄弱区域,加强腹股沟管前壁或后壁等,但该方法术后复发率相对稍高。
无张力疝修补术:目前临床应用较广泛,会使用人工补片来进行修补。将补片放置在合适位置,如腹股沟管后壁等区域,补片可起到加强修补的作用,减少复发风险,其利用补片的机械强度来弥补组织的薄弱,操作相对传统修补更简便且恢复相对较好。
6.缝合切口:逐层缝合切开的组织,包括皮下组织、皮肤等。缝合时要保证层次对合良好,皮肤缝合可采用精细的缝合方法,以减少术后瘢痕形成等情况。
四、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儿童患者:儿童疝气手术需格外谨慎,手术时机的选择要综合考虑,一般1岁以下婴儿部分可先观察,因为有自愈可能,但超过1岁且疝囊较大等情况则需手术。手术中要注意操作轻柔,避免损伤儿童的生殖系统等相关结构,术后要加强护理,密切观察切口愈合情况及有无疝复发等情况,由于儿童处于生长发育阶段,选择合适的修补方式很重要,尽量减少对其未来生长发育的影响。
2.老年患者:老年患者常合并多种基础疾病,术前要充分控制如高血压、糖尿病等,使血压、血糖等指标相对稳定在较好水平后再行手术。术中要密切监测生命体征,因为老年患者心肺功能相对较弱,对手术的耐受性可能较差。术后要加强呼吸管理,鼓励患者早期咳嗽、咳痰,预防肺部感染等并发症,同时要注意切口的护理,由于老年患者伤口愈合能力相对较弱,需警惕切口感染等情况发生。
3.女性患者:女性疝气手术要考虑其盆腔等解剖结构特点,如股疝的手术处理等,要准确找到疝囊并进行恰当处理,同时要注意避免损伤女性的生殖相关结构,如子宫圆韧带等,术后要关注患者恢复情况,尤其要注意术后是否有因解剖结构特点导致的特殊并发症等情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