牙瘤是颌骨内由成牙组织错构或发育异常形成的良性肿瘤,分混合性和组合性牙瘤,有不同临床表现,可通过影像学等诊断,确诊后多需手术切除,手术需根据肿瘤情况及患者具体情况选择时机并精细操作以完整切除肿瘤、保护周围组织。
一、分类
1.混合性牙瘤
多发生于儿童和青年,上下颌骨均可发生,以下颌前磨牙区和磨牙区多见。混合性牙瘤的主要成分是排列紊乱的牙样组织,没有典型的牙结构,外观呈球形或不规则形,大小不一。X线表现为境界清楚的透光区,其中有许多不透光的砂粒样钙化物。
其发病可能与局部的炎症刺激、遗传因素等有关。炎症刺激可能导致成牙组织的异常增殖和分化,而遗传因素可能使个体具有更容易发生牙组织错构的倾向。
2.组合性牙瘤
较少见,好发于青少年,上颌切牙-尖牙区多见。组合性牙瘤由许多牙样结构组成,这些牙样结构虽然数目不等,但形态类似于正常牙,有牙釉质、牙本质、牙髓等结构。X线表现为边界清楚的低密度影像,其中可见数量不等的、形态类似正常牙的结构。
组合性牙瘤的病因目前尚不十分明确,可能与牙胚发育过程中的局部环境异常有关,例如牙胚周围的组织微环境改变,影响了牙胚的正常分化和排列。
二、临床表现
1.混合性牙瘤
一般无自觉症状,生长缓慢,可导致颌骨膨大,使面部不对称。当肿瘤增大压迫周围组织时,可能出现局部疼痛、牙齿移位、咬合关系紊乱等症状。例如,下颌骨的混合性牙瘤增大可能会压迫下牙槽神经,导致下唇麻木等感觉异常。
在儿童生长发育过程中,若发现颌骨异常膨大,应考虑到混合性牙瘤的可能。对于不同性别来说,发病率无明显差异,但在儿童群体中更为常见。
2.组合性牙瘤
常表现为无明显症状的颌骨膨隆,多在拍摄X线片时偶然发现。由于其包含类似正常牙的结构,可能会影响相邻牙齿的正常萌出,导致牙齿萌出受阻或异位萌出。例如,上颌切牙-尖牙区的组合性牙瘤可能会阻碍上颌侧切牙的正常萌出,导致侧切牙萌出位置异常。
三、诊断方法
1.影像学检查
X线检查:是诊断牙瘤的重要方法。混合性牙瘤在X线片上显示为境界清楚的透光区,内有不规则的钙化颗粒状阴影;组合性牙瘤则可见到数目不等、大小相似的牙样结构影像。
CT检查:对于复杂部位的牙瘤,CT检查可以更清晰地显示肿瘤与周围组织的关系,尤其是对于颌骨深部的牙瘤,能提供更准确的解剖学信息,有助于制定治疗方案。例如,对于下颌骨升支部位的牙瘤,CT可以明确肿瘤与下颌神经管等重要结构的位置关系。
MRI检查:一般较少用于牙瘤的常规诊断,但在某些特殊情况下,如需要判断肿瘤与周围软组织的关系时,MRI可以提供软组织方面的详细信息。例如,当牙瘤伴有周围软组织肿胀或怀疑有软组织侵犯时,MRI有助于评估病变范围。
2.临床表现结合病史
医生会详细询问患者的病史,包括颌骨有无异常膨隆、牙齿萌出情况等。结合患者的临床表现,如是否有面部不对称、牙齿移位等,综合判断是否为牙瘤。例如,儿童患者出现颌骨无痛性膨隆,且X线检查有相应表现,应高度怀疑牙瘤。
四、治疗原则
牙瘤一旦确诊,通常需要手术切除。手术时机的选择需要根据肿瘤的大小、部位以及对颌骨发育和牙齿萌出的影响等因素综合考虑。
1.混合性牙瘤
对于较小的、无明显症状且不影响颌骨发育和牙齿萌出的混合性牙瘤,可以密切观察,定期复查X线等检查,了解肿瘤的生长情况。如果肿瘤逐渐增大,或出现明显的颌骨膨隆、牙齿移位等症状,则需要及时手术切除。手术时要尽量完整切除肿瘤组织,避免残留,以防止复发。例如,对于位于下颌骨前磨牙区的较大混合性牙瘤,手术需要小心操作,避免损伤下牙槽神经等重要结构。
在儿童患者中,手术需要特别注意对颌骨生长发育的影响。尽量选择合适的手术时机,减少对颌骨正常发育的干扰。对于女性儿童患者,还需要考虑到其未来的面部美观和颌骨发育对容貌的影响,手术操作要更加精细。
2.组合性牙瘤
组合性牙瘤由于包含类似正常牙的结构,手术切除时需要尽量完整取出这些牙样结构。如果组合性牙瘤影响了相邻牙齿的萌出,应及时手术去除肿瘤,为牙齿的正常萌出创造条件。例如,上颌切牙-尖牙区的组合性牙瘤阻碍了侧切牙萌出,手术切除肿瘤后,侧切牙有可能恢复正常萌出位置。手术过程中同样要注意保护周围的重要组织,如神经、血管等。对于不同年龄的患者,手术操作的精细程度和术后护理等方面可能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调整,以确保手术效果和患者的康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