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干出血是脑干组织内血管破裂引起的出血,病因有高血压、脑血管畸形、血液病、血管炎等,临床表现有意识障碍、呼吸循环障碍、瞳孔变化、眼球运动障碍、肢体运动和感觉障碍等,诊断靠影像学检查结合临床表现病史,治疗有一般治疗、手术治疗、康复治疗,预后差死亡率高,重在预防,特殊人群预后有差异。
一、定义
脑干出血是指脑干组织内血管破裂引起的出血,脑干包括中脑、脑桥和延髓,是人体重要的生命中枢,控制着呼吸、心跳、血压等基本生命活动。
二、病因
1.高血压:高血压是脑干出血最常见的病因,长期高血压可使脑内小动脉发生玻璃样变性、纤维素样坏死,甚至形成微动脉瘤,当血压骤然升高时,微动脉瘤破裂导致出血,中老年人群中因高血压引发脑干出血较为多见,男性和女性在这方面无显著性别差异,有高血压病史且血压控制不佳的人群风险更高。
2.脑血管畸形:如动静脉畸形等,青少年相对更易出现因脑血管畸形导致的脑干出血,由于先天性血管发育异常,血管结构薄弱,容易破裂出血。
3.血液病:像白血病、再生障碍性贫血、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等,会影响血液的凝血功能,从而增加脑干出血的发生几率,此类患者往往有相应血液病的病史及相关临床表现。
4.血管炎:某些血管炎疾病可累及脑干血管,导致血管壁受损、弹性下降等,进而引发出血,这类患者可能有全身多系统受累的表现及血管炎相关的检查异常。
三、临床表现
1.意识障碍:发病后多立即出现不同程度的意识障碍,如嗜睡、昏睡、昏迷等,这与出血部位及出血量有关,出血量较大时意识障碍往往较重,中脑、脑桥出血时意识障碍较为突出。
2.呼吸循环障碍:可出现呼吸节律不规则、呼吸浅快或暂停等呼吸异常,以及血压波动、心率改变等循环系统异常,因为脑干是呼吸、循环中枢所在部位,出血直接影响其正常功能。
3.瞳孔变化:脑桥出血时可出现双侧瞳孔针尖样缩小,这是脑桥出血的特征性表现之一;中脑出血时可能出现单侧或双侧瞳孔散大等改变。
4.眼球运动障碍:可表现为眼球固定、同向凝视障碍等,因脑干内有控制眼球运动的神经核团,出血累及这些部位会导致眼球运动异常。
5.肢体运动和感觉障碍:可出现偏瘫、四肢瘫等肢体运动障碍,以及相应部位的感觉减退或消失等感觉异常,这是由于脑干内的运动和感觉传导束受损所致。
四、诊断
1.影像学检查
头颅CT:是诊断脑干出血的重要首选检查方法,发病后可迅速明确脑干内是否有出血病灶,表现为脑干内高密度影,能准确判断出血部位、出血量等情况。
头颅MRI:对于脑干出血的早期诊断及与其他病变的鉴别有一定价值,尤其是在出血早期CT表现不典型时,MRI可更早发现病变,但一般在急诊情况下多先进行头颅CT检查。
2.临床表现结合病史:结合患者的高血压病史、起病急骤的临床表现等综合进行诊断,医生会详细询问患者病史,包括有无高血压、有无血液系统疾病等情况,再结合影像学检查结果明确诊断。
五、治疗原则
1.一般治疗
监护:将患者置于重症监护病房,密切监测生命体征,包括意识、瞳孔、呼吸、血压、心率等,及时发现病情变化。
保持呼吸道通畅:必要时进行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以保证有效的通气,对于有呼吸困难、血氧饱和度下降的患者尤为重要。
调控血压:根据患者的基础血压等情况调控血压,一般不主张快速降血压,应使血压维持在适当水平,避免因血压波动加重出血或导致脑缺血等并发症。
维持水电解质平衡:根据患者的情况补充液体、调整电解质,保证内环境稳定。
2.手术治疗:对于符合手术指征的患者,如出血量较大等情况,可考虑手术清除血肿,以减轻血肿对脑干的压迫,但手术风险较高,需要严格掌握手术适应证。
3.康复治疗:在病情稳定后,尽早进行康复评估和康复治疗,促进神经功能恢复,降低致残率,但康复治疗需在专业康复医师指导下进行,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个性化的康复方案。
六、预后
脑干出血的预后往往较差,死亡率较高,预后与出血量、出血部位、治疗是否及时等多种因素有关,出血量较大、出血部位关键的患者预后更差,即使存活,也往往会遗留严重的神经功能缺损,如肢体瘫痪、认知障碍、吞咽困难等后遗症,对患者的生活质量造成严重影响,因此对于脑干出血应重在预防,积极控制高血压等基础疾病。特殊人群方面,老年人本身血管弹性差等,发生脑干出血后预后相对更差;青少年若因脑血管畸形等导致的脑干出血,在积极治疗后也需长期随访观察神经功能恢复情况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