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疝气手术分术前准备、手术过程、术后护理及特殊人群注意事项。术前要评估患儿、做好肠道准备;手术可选全身麻醉,有开放和腹腔镜切口,分别处理疝囊后关闭切口;术后需一般、切口护理,注意活动饮食;早产儿和有基础疾病患儿需特殊关注。
一、术前准备
1.患儿评估
年龄较小的小儿疝气患者,需综合评估其身体状况,包括心肺功能、营养状态等。例如对于6个月-1岁的婴儿,要关注其是否存在呼吸道感染等可能影响手术的情况,因为呼吸道感染可能增加麻醉风险。通过详细的体格检查和必要的辅助检查,如血常规、胸片等,排除手术禁忌证。
对于有既往病史的患儿,如曾有疝气嵌顿史,要重点评估当前疝气的状态,判断是可复性还是嵌顿性,嵌顿性疝气可能需要更紧急的处理。
2.肠道准备
一般在手术前6-8小时开始禁食禁水,以防止术中呕吐引起误吸。对于小儿,要注意保证患儿的液体摄入,避免因禁食禁水时间过长导致脱水等情况。通常婴儿可适当缩短禁食禁水时间,但需严格遵循医疗规范。
二、手术过程
1.麻醉方式选择
常用的麻醉方式有全身麻醉。对于小儿疝气手术,全身麻醉能够保证患儿在手术过程中安静、无痛,便于手术操作。麻醉医生会根据患儿的体重、年龄等因素精确计算麻醉药物的剂量。
2.手术切口选择
一般有开放手术和腹腔镜手术两种常见方式。
开放手术切口:对于普通的小儿疝气手术,多采用腹股沟区的切口。如果是单侧腹股沟斜疝,切口通常选择在腹股沟韧带上方1-2cm处,沿皮纹方向切开皮肤和皮下组织,长度根据患儿年龄和疝囊大小而定,一般婴儿切口较短,年长儿切口相对较长。
腹腔镜手术切口:采用脐部及下腹部的几个小切口。通常在脐部做一个约1cm的切口作为观察孔,然后在双侧下腹部各做一个约0.5-1cm的切口作为操作孔。通过腹腔镜可以清晰地观察到疝囊的位置、形态等情况,并且能够同时处理双侧疝气(如果是双侧疝)。
3.疝囊处理
开放手术疝囊处理:切开皮肤和皮下组织后,找到疝囊,将疝囊游离出来,然后高位结扎疝囊。对于婴儿的疝囊,结扎相对简单,而年长儿疝囊可能相对较厚,需要仔细操作。在结扎疝囊时要确保结扎牢固,防止术后复发。
腹腔镜手术疝囊处理:通过腹腔镜器械将疝囊找到并游离,然后进行高位结扎。腹腔镜手术由于视野清晰,能够更准确地找到疝囊,并且可以减少对周围组织的损伤,高位结扎的效果也较为确切。
4.关闭切口
开放手术切口关闭:在完成疝囊处理后,逐层缝合皮下组织和皮肤。对于小儿皮肤,通常采用可吸收线缝合皮下组织,皮肤用细丝线间断缝合,缝合要尽量整齐,以减少瘢痕形成。
腹腔镜手术切口关闭:脐部的观察孔和下腹部的操作孔一般用创可贴覆盖即可,因为这些切口较小,愈合较快。
三、术后护理
1.一般护理
术后要密切观察患儿的生命体征,包括体温、心率、呼吸、血压等。对于小儿,要特别注意体温的变化,因为小儿体温调节中枢尚未发育完善,术后容易出现体温波动。
保持患儿呼吸道通畅,鼓励患儿咳嗽、咳痰,防止肺部感染。对于婴儿,要定期翻身拍背,促进痰液排出。
2.切口护理
观察手术切口有无渗血、渗液情况。如果发现切口有红肿、渗液等异常,要及时告知医生进行处理。对于开放手术的切口,要保持切口清洁干燥,避免患儿搔抓切口。
3.活动与饮食
术后早期要限制患儿的剧烈活动,防止疝复发。一般建议患儿术后1-2天内尽量卧床休息,之后可逐渐增加活动量,但要避免剧烈哭闹、奔跑等增加腹压的动作。
患儿术后胃肠功能恢复后可逐渐恢复饮食,从流质饮食开始,如母乳、配方奶等,然后逐渐过渡到半流质饮食和普通饮食。要注意饮食营养均衡,保证患儿摄入足够的蛋白质、维生素等营养物质,促进切口愈合和身体恢复。
四、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早产儿
早产儿进行疝气手术时,由于其各器官功能发育更不完善,术前评估要更加谨慎。需要更仔细地检查心肺功能,因为早产儿心肺功能相对较弱,麻醉风险更高。术后护理要更加精心,密切观察呼吸情况,保持呼吸道通畅,注意体温的维持,因为早产儿体温调节能力更差,容易出现低体温,要注意保暖。
2.有基础疾病的患儿
对于患有先天性心脏病等基础疾病的疝气患儿,手术前要与相关科室协作,对基础疾病进行评估和控制。例如患有先天性心脏病的患儿,要确保心脏功能处于相对稳定的状态才能进行疝气手术。术后要加强对基础疾病的监测,如监测心脏功能指标等,同时按照疝气术后护理常规进行护理,注意避免患儿因腹压增加等情况加重基础疾病的病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