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相关检查包括眼部、肾脏、神经系统、心血管系统等方面。眼部查眼底和视力,眼底可观察视网膜病变,视力能发现视力变化;肾脏查尿蛋白、血肌酐和eGFR,评估肾脏滤过功能;神经系统查神经传导速度和足部感觉,早期发现神经病变;心血管系统查心电图和颈动脉超声,检测心脏病变和动脉粥样硬化程度,各检查对不同年龄、性别糖尿病患者有不同意义及对应检查方法。
一、眼部相关检查
1.眼底检查
意义:糖尿病可引起视网膜病变,这是导致失明的重要原因之一。通过眼底检查可以观察视网膜的血管状态,如是否有微血管瘤、出血、渗出、新生血管等情况。对于不同年龄的糖尿病患者,随着病程的延长,发生视网膜病变的风险增加。例如,病程超过10年的糖尿病患者,大部分会出现不同程度的视网膜病变。女性糖尿病患者在妊娠期间血糖控制不佳,也会增加视网膜病变的发生风险。
检查方法:通常使用眼底镜进行直接检查,或者通过眼底照相的方式更清晰、持久地记录眼底情况。
2.视力检查
意义:视力下降可能是糖尿病眼部并发症的表现之一。定期进行视力检查可以及时发现视力的变化,以便早期干预。不同年龄段的糖尿病患者视力变化的速度和程度可能不同,一般来说,随着年龄增长,糖尿病患者出现视力问题的概率会有所增加。生活方式不健康,如长期高糖饮食、缺乏运动等,会加重糖尿病病情,进而影响视力。
检查方法:使用视力表进行简单的远视力和近视力检查。
二、肾脏相关检查
1.尿蛋白检测
意义:糖尿病肾病是糖尿病常见的微血管并发症之一,尿蛋白的出现是早期糖尿病肾病的重要标志。通过检测尿中的白蛋白等蛋白成分,可以评估肾脏的滤过功能。对于有糖尿病病史的患者,尤其是病程较长、血糖控制不佳的患者,尿蛋白检测尤为重要。女性糖尿病患者如果合并妊娠,肾脏负担加重,更易出现尿蛋白异常。
检查方法:可以通过尿常规中的尿蛋白定性检测,或者24小时尿蛋白定量检测等方法。24小时尿蛋白定量检测更能准确反映肾脏的蛋白丢失情况。
2.血肌酐和估算肾小球滤过率(eGFR)
意义:血肌酐是反映肾小球滤过功能的重要指标,eGFR则能更准确地评估肾小球滤过率。随着糖尿病肾病的进展,血肌酐会逐渐升高,eGFR会逐渐下降。不同年龄的糖尿病患者,其肾脏对血糖波动的耐受程度不同,年龄较大的患者肾脏功能本身有一定程度的减退,更容易受到高血糖的损伤,导致血肌酐和eGFR的异常变化。
检查方法:通过血液检测血肌酐水平,然后根据公式计算eGFR。
三、神经系统相关检查
1.神经传导速度检查
意义:糖尿病可引起周围神经病变,神经传导速度检查可以评估神经纤维的功能状态。对于糖尿病病程较长的患者,尤其是血糖控制不理想的患者,周围神经病变的发生率较高。不同性别在糖尿病神经病变的表现上可能有一定差异,但总体来说,神经传导速度检查能早期发现神经病变,如感觉神经传导速度减慢等,有助于及时采取干预措施。
检查方法:通过放置电极在身体特定部位,刺激神经并记录神经传导的速度和潜伏期等指标。
2.足部感觉检查
意义:糖尿病足是糖尿病严重的并发症之一,足部感觉检查可以评估足部神经的感觉功能。糖尿病患者如果出现足部感觉减退或消失,容易发生足部溃疡、感染甚至坏疽。老年糖尿病患者由于身体机能下降,足部感觉可能更不敏感,更需要关注足部感觉情况。生活方式中长期高血糖、足部卫生不佳等因素会增加糖尿病足的发生风险。
检查方法:可以使用尼龙丝检查足部的触觉,或者通过音叉检查振动觉等方法。
四、心血管系统相关检查
1.心电图检查
意义:糖尿病患者常合并心血管疾病,心电图检查可以发现心肌缺血、心律失常等心脏病变。不同年龄的糖尿病患者心血管系统的耐受性不同,年龄较大的患者心血管疾病的发生率相对较高。女性糖尿病患者在绝经后,由于雌激素水平变化等因素,心血管疾病的风险也会增加。长期高血糖、高血压、高血脂等因素是导致糖尿病患者心血管病变的重要危险因素。
检查方法:通过常规的心电图仪器记录心脏的电活动情况。
2.颈动脉超声检查
意义:颈动脉超声可以检测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和是否有斑块形成,有助于评估动脉粥样硬化的程度。糖尿病患者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风险较高,颈动脉超声检查可以早期发现动脉粥样硬化的迹象。年龄较大、病程较长的糖尿病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率更高。高血糖、高血脂等代谢异常会促进动脉粥样硬化的发展。
检查方法:使用超声仪器对颈动脉进行检查,测量IMT和观察斑块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