牙龈炎是由牙菌斑及局部刺激因素引起的牙龈非特异性炎症,病因主要是菌斑微生物和局部刺激因素,表现为牙龈色泽、质地、外形改变及出血,通过口腔检查等诊断,以去除局部刺激因素等为主要治疗;牙龈癌是牙龈被覆上皮细胞的恶性肿瘤,病因与长期机械刺激、烟草酒精、病毒感染等有关,表现为牙龈溃疡肿块、牙齿松动移位、疼痛及区域淋巴结肿大,通过影像学和病理检查诊断,治疗包括手术、放疗、化疗等,两者在定义、病因、临床表现、诊断、治疗原则上均有区别。
一、疾病定义
牙龈炎:是由牙菌斑及其他局部刺激因素引起的牙龈组织炎症,为非特异性炎症,主要累及牙龈组织,属于牙龈的常见病、多发病。
牙龈癌:是起源于牙龈被覆上皮细胞的恶性肿瘤,属于口腔颌面部常见的恶性肿瘤。
二、病因差异
牙龈炎
菌斑微生物:是引发牙龈炎的始动因子,堆积在牙面和龈缘附近的菌斑,其中的细菌产生毒性产物,刺激牙龈组织导致炎症,不同年龄人群都可能因口腔卫生不良导致菌斑堆积引发牙龈炎,比如儿童若不注意口腔清洁,也易患牙龈炎。
局部刺激因素:牙石、食物嵌塞、不良修复体等局部刺激物存在时,会加重菌斑的堆积,从而诱发或加重牙龈炎,不同生活方式的人群,如长期戴用不合适假牙的人更易因不良修复体刺激引发牙龈炎。
牙龈癌
长期机械刺激:残根、残冠、不合适的假牙等长期刺激牙龈组织,可能诱发癌变,中老年人若口腔内有长期存在的不良刺激物,患牙龈癌风险相对较高。
烟草与酒精:吸烟和过量饮酒会增加牙龈癌的发病风险,有长期吸烟、酗酒生活方式的人群更易患牙龈癌。
病毒感染:人乳头瘤病毒(HPV)等病毒感染可能与牙龈癌的发生有一定关联,但具体机制还在研究中,不同年龄、性别人群都可能因病毒感染相关因素增加患病风险。
三、临床表现区别
牙龈炎
牙龈色泽:正常牙龈呈粉红色,牙龈炎时牙龈颜色变为鲜红或暗红色,各个年龄段人群牙龈颜色改变表现相似,儿童牙龈炎时牙龈也是明显充血发红。
牙龈质地:正常牙龈质地坚韧,牙龈炎时牙龈质地变得松软脆弱,缺乏弹性,不同年龄人群牙龈质地改变的触感可能因个体差异有一定不同,但都会出现松软的情况。
牙龈出血:刷牙或咬硬物时易出血,这是牙龈炎常见症状,儿童刷牙时也可能出现牙龈出血情况,需引起家长重视。
牙龈外形:正常牙龈边缘菲薄且贴合牙面,牙龈炎时牙龈边缘肥厚,龈乳头圆钝肥大,甚至可覆盖部分牙面。
牙龈癌
溃疡与肿块:牙龈上可见菜花样或溃疡型肿块,溃疡型者可有疼痛,中老年人若牙龈出现经久不愈的溃疡或肿块需高度警惕,不同性别患者表现无本质区别,但女性可能因更关注自身口腔健康而更早发现异常。
牙齿松动移位:肿瘤侵犯牙槽骨等结构时,可导致牙齿松动、移位,随着病情进展,牙齿松动情况会逐渐加重。
疼痛:早期可能无明显疼痛,当肿瘤侵犯神经或周围组织时,可出现疼痛,疼痛程度和表现因个体对疼痛的耐受等不同而有差异。
区域淋巴结肿大:晚期可出现区域淋巴结转移,导致颈部淋巴结肿大,不同年龄人群淋巴结肿大表现相似,但儿童患者身体对肿瘤的反应可能与成人有一定不同。
四、诊断方法不同
牙龈炎
口腔检查:通过视诊观察牙龈的色泽、外形、质地等,探诊检查牙龈是否易出血及有无牙周袋形成等,一般即可初步诊断,各年龄段人群检查方法相同。
菌斑指数等辅助检查:可通过菌斑指数等检查评估菌斑堆积情况,帮助明确病因。
牙龈癌
影像学检查:X线、CT、MRI等影像学检查可了解肿瘤侵犯的范围,如是否侵犯牙槽骨、颌骨等,不同年龄人群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影像学检查,儿童可能更多考虑辐射剂量等因素选择相对合适的检查方式。
病理检查:是确诊牙龈癌的金标准,通过取病变组织进行病理切片检查,明确肿瘤的性质、病理类型等。
五、治疗原则有别
牙龈炎
去除局部刺激因素:通过洁治术(洗牙)清除牙石、菌斑等,是主要的治疗方法,各个年龄段人群都可通过洗牙治疗牙龈炎,儿童洗牙需选择儿童专用的洗牙设备和合适的操作方式。
局部药物治疗:对于炎症较重的患者,可局部使用抗菌消炎药物,如过氧化氢液冲洗等。
牙龈癌
手术治疗:是牙龈癌的主要治疗手段,根据肿瘤的范围等情况采取不同的手术方式,如病灶切除术、颌骨部分切除术等,不同年龄患者手术方案需综合考虑身体状况等因素,儿童患者手术需充分评估对生长发育的影响等。
放射治疗:可作为手术的辅助治疗或晚期患者的姑息治疗。
化学治疗:对于晚期或复发转移的患者,可考虑化学药物治疗,但需谨慎评估药物对不同年龄患者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