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疝气是儿童常见外科疾病,按突出部位分腹股沟疝和脐疝,前者多见且男性发病率高,与先天性鞘状突未闭合相关。发病机制包括鞘状突未闭合、腹壁薄弱及腹压增高,早产儿和低体重儿发病率更高。典型症状为腹股沟区或脐部可复性包块,需与睾丸鞘膜积液等疾病鉴别,B超是首选辅助检查。治疗上,1岁以下婴儿且疝囊小无嵌顿史可暂观察,手术高风险患儿可先行保守治疗;1岁以上患儿、反复嵌顿、疝囊较大或合并其他畸形需手术,腹腔镜下疝囊高位结扎术为首选。特殊人群中,早产儿与低体重儿手术需待体重和胎龄达标,术后密切监测呼吸;女性患儿卵巢嵌顿风险高,需紧急手术;合并其他疾病患儿需相应调整麻醉方案和术前准备。术后需观察伤口、监测并发症,家庭管理中要调整饮食、避免剧烈运动。预防上,孕期保健和婴幼儿护理可降低风险,术后需长期随访监测复发。小儿疝气需个体化治疗,早期诊断与规范手术是关键,家长需配合术后护理与随访。
一、小儿疝气的定义与分类
小儿疝气是儿童常见的外科疾病,指腹腔内器官(如肠管、卵巢等)通过腹壁薄弱处突出形成的包块。根据突出部位不同,可分为腹股沟疝(最常见)和脐疝(多见于新生儿)。腹股沟疝约占小儿疝气的90%,男性发病率显著高于女性(男女比例约6:1),与先天性鞘状突未闭合的解剖特点相关。
二、发病机制与解剖学基础
1.先天性鞘状突未闭合
男性胎儿在胚胎期,睾丸通过腹膜鞘状突下降至阴囊。若出生后鞘状突未完全闭合,腹腔内容物可通过未闭合的鞘状突管进入阴囊,形成腹股沟斜疝。约80%的腹股沟疝患儿存在鞘状突未闭合,此为解剖学基础。
2.腹壁薄弱与腹压增高
新生儿脐环未完全闭合、腹股沟管发育不全等解剖缺陷,结合长期哭闹、便秘、咳嗽等导致腹压升高的因素,可诱发疝气形成。早产儿(孕周<37周)和低体重儿(出生体重<2500g)因腹壁肌肉发育不成熟,发病率更高。
三、临床表现与诊断要点
1.典型症状
腹股沟区或脐部出现可复性包块,哭闹、活动时包块增大,安静或平卧时消失。部分患儿可伴有轻微腹痛或肠梗阻表现(如呕吐、腹胀)。
2.鉴别诊断
需与睾丸鞘膜积液(透光试验阳性)、隐睾(阴囊空虚)、股疝(包块位于腹股沟韧带下方)等疾病鉴别。B超检查可明确疝内容物性质及鞘状突闭合情况,是首选辅助检查。
四、治疗原则与手术时机
1.非手术治疗(仅限部分病例)
1岁以下婴儿:若疝囊较小且无嵌顿史,可暂观察,因部分患儿鞘状突可能自行闭合。
特殊情况:存在严重心肺疾病、早产儿等手术高风险患儿,可先行保守治疗,待条件允许后手术。
2.手术治疗(主流方案)
手术指征:1岁以上患儿、反复嵌顿、疝囊较大(直径>1.5cm)或合并其他畸形。
手术方式:腹腔镜下疝囊高位结扎术为首选,具有创伤小、恢复快、复发率低(<1%)等优势。传统开放手术适用于嵌顿疝或腹腔镜禁忌患儿。
五、特殊人群的注意事项
1.早产儿与低体重儿
手术风险:麻醉耐受性差,术后呼吸抑制风险高。建议体重增长至5kg以上、纠正胎龄至40周后再行手术。
监护要点:术后需密切监测呼吸频率、血氧饱和度,避免包扎过紧影响呼吸。
2.女性患儿
卵巢嵌顿风险:女性腹股沟疝中约3%为卵巢或输卵管嵌顿,可导致卵巢坏死,需紧急手术。
鉴别诊断:需与圆韧带囊肿、子宫圆韧带滑脱等疾病鉴别,B超检查可明确。
3.合并其他疾病患儿
先天性心脏病:需心内科评估心功能,调整麻醉方案,术后加强心电监护。
血液系统疾病:如血小板减少症,需术前纠正凝血功能,避免术中出血。
六、术后护理与家庭管理
1.术后观察
伤口护理:保持清洁干燥,避免尿液污染。术后1周内避免剧烈运动,防止伤口裂开。
并发症监测:注意有无阴囊水肿、血肿形成,发现异常及时就医。
2.家庭管理
饮食调整:增加膳食纤维摄入,预防便秘,减少腹压增高因素。
活动指导:术后3个月内避免跳跃、奔跑等剧烈运动,防止复发。
七、预防措施与长期随访
1.预防措施
孕期保健:避免早产、低体重儿出生,降低先天发育缺陷风险。
婴幼儿护理:减少长时间哭闹,及时治疗便秘、咳嗽等导致腹压增高的疾病。
2.长期随访
复查时间:术后1个月、3个月、6个月各复查一次,之后每年随访至学龄期。
复发监测:若术后出现原手术部位包块,需立即就医,避免嵌顿导致肠坏死等严重并发症。
小儿疝气需根据年龄、病情严重程度及合并症制定个体化治疗方案。早期诊断与规范手术是预防并发症的关键,家长需密切配合医生进行术后护理与长期随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