缺血性脑血管病临床表现多样,一般症状因不同年龄段、性别、生活方式、病史等有差异,神经功能缺损症状包括运动、感觉、言语、认知、视觉等方面障碍,不同脑血管部位缺血有特异性表现,如颈内动脉系统不同主干、分支缺血表现不同,椎-基底动脉系统不同分支缺血表现也不同。
不同年龄段表现差异:儿童缺血性脑血管病相对少见,但若发生,可能因血管发育异常等原因出现哭闹不安、肢体活动障碍等表现;成年人缺血性脑血管病较为常见,起病可急可缓,常见症状有头痛,多为非特异性头痛,可能与脑血管缺血导致的颅内压变化等有关。老年人由于血管弹性下降、多有基础疾病等因素,症状可能更不典型,且易被基础疾病掩盖。
与性别关系:一般无明显性别特异性的典型临床表现,但女性在围绝经期等特殊时期,激素水平变化可能对脑血管有一定影响,不过这并非导致缺血性脑血管病特有临床表现的关键因素。
与生活方式关系:长期吸烟、酗酒、高脂饮食等不良生活方式的人群,发生缺血性脑血管病的风险增高,其临床表现中可能更早出现神经功能缺损相关症状,如长期高脂饮食导致血脂异常,进而引起脑血管粥样硬化,使脑供血不足相关症状更早显现,像出现短暂的肢体无力、言语不清等。
与病史关系:有高血压病史的患者,血压控制不佳时,易导致脑血管内皮损伤,在发生缺血性脑血管病时,更易出现血压波动相关的神经症状,且可能因高血压导致的靶器官损害,使神经功能缺损症状相对较重;有糖尿病病史的患者,高血糖可引起血管病变,导致脑血管缺血性病变时,更容易出现脑神经功能障碍,如感觉异常等。
神经功能缺损症状
运动功能障碍:可出现肢体无力,轻的可能表现为持物不稳、肢体活动较对侧欠灵活,重的可导致完全性瘫痪;也可出现肌张力异常,如偏瘫侧肌张力增高,表现为上肢屈曲、下肢伸直等;还可能出现不自主运动,如在脑缺血影响基底节等区域时,可出现肢体震颤等。
感觉功能障碍:患者可能感觉面部及肢体的感觉减退,如对痛觉、温度觉、触觉的感知能力下降;也可能出现感觉异常,如麻木感、针刺感等。
言语功能障碍:如果病变累及语言中枢相关区域,可出现不同类型的言语障碍,如运动性失语,表现为能理解他人言语,但自己不能流利表达;感觉性失语,表现为能流利说话,但内容混乱,不能理解他人言语;命名性失语,表现为能说出物品的用途,但不能正确说出物品的名称等。
认知功能障碍:部分患者会出现认知功能减退,如记忆力下降,尤其是近期记忆力减退明显;注意力不集中;执行功能障碍,如不能顺利完成复杂任务等。老年人本身认知功能随年龄有一定减退趋势,若发生缺血性脑血管病,认知功能障碍可能更突出。
视觉障碍:可出现视力下降、视野缺损等,如一侧眼睛视力突然下降,或双眼视野出现偏盲等情况,如果病变累及枕叶视觉中枢等区域时容易出现。
不同脑血管部位缺血的特异性表现
颈内动脉系统缺血
颈内动脉主干闭塞:可出现对侧偏瘫、偏身感觉障碍和偏盲等完全性三偏综合征,优势半球受累还可出现失语,非优势半球受累可出现体象障碍等。
大脑中动脉缺血:不同的大脑中动脉分支供血区域缺血表现不同,主干闭塞时上述三偏综合征表现明显,且由于大脑中动脉供血范围广泛,症状相对较重;皮质支闭塞时,如累及运动性语言中枢,可出现运动性失语等相应区域功能缺损表现;深穿支闭塞时主要表现为对侧偏瘫,一般无感觉障碍或感觉障碍较轻等情况。
大脑前动脉缺血:主干闭塞时可出现对侧下肢重于上肢的偏瘫及偏身感觉障碍,伴有排尿障碍等,因为大脑前动脉供应大脑半球内侧面及额叶底部等区域,影响到排尿中枢等相关区域时可出现排尿异常;皮质支闭塞时,可出现对侧下肢运动及感觉障碍,伴有精神症状等,如淡漠、反应迟钝等;深穿支闭塞时,可出现对侧中枢性面舌瘫及上肢近端轻瘫等。
椎-基底动脉系统缺血
椎动脉缺血:单侧椎动脉缺血可出现眩晕、恶心、呕吐、眼球震颤等前庭神经症状,以及交叉性运动和感觉障碍等,如果双侧椎动脉缺血严重时可出现脑干广泛缺血表现,如四肢瘫痪、昏迷等。
基底动脉缺血:基底动脉主干闭塞时可出现四肢瘫痪、球麻痹、意识障碍甚至死亡等严重表现;基底动脉分支缺血时,可出现相应分支供血区域的神经功能缺损症状,如小脑下前动脉缺血可出现眩晕、恶心、呕吐、眼球震颤、同侧面部感觉障碍、对侧肢体感觉障碍等;小脑上动脉缺血可出现眩晕、恶心、呕吐、眼球震颤、同侧肢体共济失调等。
大脑后动脉缺血:可出现对侧偏盲、偏瘫及偏身感觉障碍,以深感觉障碍为主,优势半球受累可出现失读等,非优势半球受累可出现体象障碍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