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囊炎的病因涉及病原体感染(常见革兰阴性杆菌通过逆行感染致病,性传播病原体引发特异性精囊炎)、解剖与生理因素(精囊结构致分泌物潴留、腺管狭窄,血流动力学改变致抗感染能力减弱)、医源性因素(诊疗操作致黏膜损伤、细菌逆流,药物致免疫失调或腺体毒性)、系统性疾病关联(自身免疫性疾病致抗体阳性风险高,代谢综合征致炎症因子释放、腺体功能受损)及特殊人群(老年患者多合并前列腺增生,免疫抑制人群需广谱抗生素且疗程延长,性活跃期男性多与不洁性行为相关)。
一、病原体感染因素
1.1.细菌感染类型及机制
精囊炎最常见致病菌为大肠埃希菌、克雷伯菌属、变形杆菌属等革兰阴性杆菌,占细菌性精囊炎的70%~85%。这些病原体通过逆行感染途径,经尿道、前列腺导管进入精囊腺,其致病机制包括:细菌表面菌毛与精囊上皮细胞受体结合、分泌脂多糖等毒力因子破坏黏膜屏障、诱导局部炎症因子(如IL-6、TNF-α)释放。研究显示,慢性前列腺炎患者中约35%合并精囊炎,提示前列腺-精囊解剖连续性在感染扩散中的重要作用。
1.2.性传播病原体影响
淋病奈瑟菌、沙眼衣原体、解脲脲原体等性传播病原体可引发特异性精囊炎。淋球菌感染者精液中白细胞计数常>10×10/L,衣原体感染者精浆弹性蛋白酶水平显著升高(>1000ng/mL)。这类感染多见于20~40岁性活跃期男性,与无保护性行为、多性伴侣等危险因素密切相关。
二、解剖与生理因素
2.1.精囊结构特点
精囊腺呈倒梨形,长3~5cm,宽1.5~2.5cm,位于膀胱底后方、直肠前壁。其黏膜皱襞形成复杂腔隙系统,分泌物占精液总量的60%~70%。这种解剖结构导致:分泌物排出不畅时易形成潴留性囊肿(直径0.5~3cm)、腺管狭窄(内径<0.3mm)时细菌清除能力下降、邻近器官(前列腺、直肠)炎症易通过淋巴系统扩散。
2.2.血流动力学影响
精囊动脉来自膀胱下动脉分支,静脉回流经前列腺静脉丛进入髂内静脉。当存在盆腔静脉淤血综合征时,精囊静脉压升高(>15cmHO),局部组织氧分压下降(<30mmHg),导致腺体代谢障碍和抗感染能力减弱。这种血流动力学改变在久坐职业者中发生率较高,与精囊炎发病呈正相关(OR=2.87)。
三、医源性因素
3.1.诊疗操作相关风险
经尿道器械操作(如膀胱镜、前列腺电切术)后精囊炎发生率为1.2%~3.5%,其机制包括:黏膜损伤后细菌定植、冲洗液压力过高导致细菌逆流、术后留置导尿管时间>72h增加感染机会。直肠指诊用力过猛可使精囊腺体受压,导致分泌物反流至前列腺导管,引发化学性炎症。
3.2.药物使用影响
长期使用免疫抑制剂(如糖皮质激素、环孢素)患者精囊炎发病率是普通人群的4.2倍,这与Th1/Th2免疫平衡失调有关。化疗药物(如环磷酰胺)可引起精囊腺出血性炎症,表现为精液带血(血精)发生率达18%~25%,其机制为药物代谢产物对腺体黏膜的直接毒性作用。
四、系统性疾病关联
4.1.自身免疫性疾病
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精囊炎发生率是健康人群的6.8倍,抗dsDNA抗体阳性者风险更高(HR=3.2)。这类患者精浆中可检测到抗精子抗体(ASA),其滴度与炎症严重程度呈正相关(r=0.71)。类风湿关节炎患者因长期使用非甾体抗炎药,导致前列腺素合成抑制,精囊黏膜修复能力下降。
4.2.代谢综合征影响
肥胖(BMI>30kg/m2)男性精囊炎风险增加2.3倍,其机制涉及:脂肪组织分泌的瘦素促进炎症因子释放、胰岛素抵抗导致腺体细胞代谢异常、高血糖状态抑制白细胞吞噬功能。糖尿病患者精液中果糖含量降低(<13μmol/L),提示腺体分泌功能受损。
五、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5.1.老年患者
60岁以上男性精囊炎患者中,38%合并良性前列腺增生,腺体增大导致排尿困难(IPSS评分>12分),易引发尿潴留继发感染。这类患者治疗需兼顾解除梗阻(如α受体阻滞剂)与抗感染,避免单纯使用抗生素导致症状反复。
5.2.免疫抑制人群
器官移植术后患者精囊炎常呈隐匿性发病,临床表现不典型(仅15%出现血精)。此类患者治疗需选用覆盖革兰阴性菌和真菌的广谱抗生素,疗程延长至4周,同时监测药物血浓度以避免毒性反应。
5.3.性活跃期男性
25~35岁患者中,62%的精囊炎与不洁性行为相关。治疗期间需强调性伴侣同治,避免无保护性行为直至精液常规检查正常(白细胞<1×10/mL)。对于反复发作者,建议进行性传播疾病筛查(包括HIV、梅毒血清学检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