阑尾炎与附件炎在发病部位、好发人群、病因、临床表现、辅助检查、治疗原则和预后方面存在不同。阑尾炎发病部位在阑尾,好发于各年龄段尤其是青少年,多因阑尾管腔阻塞等致炎,表现为转移性右下腹痛等,可通过血常规等检查,多需手术治疗,预后与是否及时治疗及有无并发症相关;附件炎发病部位为女性内生殖器官的输卵管和卵巢,好发于性活跃期有月经女性,由病原体感染经多种途径侵入致炎,表现为下腹疼痛等,通过血常规等检查,以抗生素药物治疗为主,手术治疗适用于特定情况,预后与治疗是否及时彻底相关。
一、发病部位
阑尾炎:阑尾是位于右下腹髂窝内的细长盲管,阑尾炎主要是阑尾的炎症病变,典型的腹痛起始于上腹部,逐渐移向脐部,数小时(6-8小时)后转移并局限在右下腹。
附件炎:附件是指女性内生殖器官中输卵管和卵巢,附件炎是输卵管和卵巢的炎症,输卵管炎多发生在育龄女性,炎症可累及单侧或双侧输卵管,卵巢炎常与输卵管炎合并存在,称为输卵管-卵巢炎,简称附件炎,疼痛部位多在下腹部双侧。
二、好发人群
阑尾炎:各年龄段均可发病,青少年更为多见,这与青少年阑尾壁淋巴组织丰富,易发生梗阻有关,此外,饮食不规律、肠道感染等因素也增加阑尾炎发病风险。
附件炎:主要发生在性活跃期、有月经的女性,尤其是性生活频繁、初次性交年龄小、多个性伴侣、性生活不注意卫生的女性,此外,宫内节育器的放置、产后或流产后感染等也易引发附件炎。
三、病因
阑尾炎:主要是阑尾管腔阻塞,如淋巴滤泡明显增生、粪石阻塞等,细菌入侵繁殖引起炎症;此外,胃肠道功能紊乱、阑尾先天畸形等也可能与阑尾炎发生相关。
附件炎:多由病原体感染引起,常见病原体有葡萄球菌、链球菌、大肠埃希菌、厌氧菌等,病原体可通过以下途径侵入:沿生殖道黏膜上行蔓延,如淋病奈瑟菌、衣原体等;经淋巴系统蔓延,如产后、流产后感染;经血液循环传播,如结核菌感染;直接蔓延,如阑尾炎可引起右侧输卵管炎。
四、临床表现
阑尾炎:
症状:典型症状为转移性右下腹痛,早期可伴有恶心、呕吐,部分患者发热,体温多在38℃左右,如出现阑尾穿孔,可出现全腹疼痛、高热等中毒症状。
体征:右下腹麦氏点有固定压痛,是阑尾炎重要体征,如炎症扩散,可出现腹膜刺激征,表现为腹肌紧张、反跳痛等。
附件炎:
症状:下腹部疼痛,可一侧或双侧疼痛,疼痛性质可为持续性,活动或性交后加重,病情严重时可出现高热、寒战、头痛、食欲不振等全身症状,如有脓肿形成,可触及下腹部包块并伴有局部压迫刺激症状,如膀胱刺激症状(尿频、尿急、尿痛)或直肠刺激症状(里急后重、排便困难)。
体征:妇科检查时双侧或单侧附件区压痛明显,可有反跳痛,如形成输卵管-卵巢脓肿,可触及边界不清、活动受限的包块。
五、辅助检查
阑尾炎:
血常规:白细胞计数及中性粒细胞比例升高,有助于判断炎症程度。
腹部超声:可发现肿大的阑尾或阑尾周围脓肿等,但对于单纯性阑尾炎可能无特异性表现。
CT检查:对于诊断不明确的阑尾炎或复杂阑尾炎有重要价值,可清晰显示阑尾情况及周围组织病变。
附件炎:
血常规:白细胞及中性粒细胞升高,提示感染存在。
妇科超声:可发现输卵管增粗、积液,输卵管卵巢脓肿时可见混合性包块,边界不清。
腹腔镜检查:不仅可明确诊断附件炎,还可同时进行治疗,如冲洗、引流等,但属于有创检查,一般在其他检查难以明确诊断时考虑。
六、治疗原则
阑尾炎:
急性阑尾炎一旦确诊,原则上应手术治疗,如单纯性阑尾炎可行阑尾切除术,穿孔性阑尾炎需清除腹腔脓液并妥善引流等。对于部分轻症阑尾炎,在严密观察下可尝试抗生素等保守治疗,但有复发可能。
老年、小儿、妊娠期阑尾炎等特殊类型阑尾炎,治疗需更谨慎,小儿阑尾炎病情发展快,更应早期手术;妊娠期阑尾炎应积极手术,避免炎症扩散影响胎儿。
附件炎:
主要采用抗生素药物治疗,根据药敏试验选择敏感抗生素,足量、足疗程应用,以清除病原体,改善症状及体征。对于有输卵管卵巢脓肿、药物治疗无效的患者,可考虑手术治疗,手术方式包括脓肿切开引流、附件切除术等,年轻女性尽量保留卵巢功能。
七、预后
阑尾炎:早期诊断、及时手术治疗的阑尾炎患者预后良好,一般可完全康复;若延误治疗出现穿孔、腹膜炎等并发症,预后相对较差,可能出现腹腔脓肿、肠粘连等后遗症。
附件炎:及时规范治疗的附件炎患者多数可治愈,一般不影响生育功能;但如治疗不及时、不彻底,可转为慢性附件炎,出现反复发作的下腹部疼痛,影响生活质量,还可能导致输卵管粘连、阻塞,引起不孕、宫外孕等不良后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