输尿管肿瘤分为良性和恶性,恶性更常见。发病与化学致癌物质、遗传、慢性炎症刺激、吸烟等有关;有血尿、疼痛、腹部肿块等表现;通过超声、CT、MRI、输尿管镜等检查诊断;治疗有手术、化疗、放疗等;预后与病理类型、分期、治疗及时等有关,早期治疗预后较好,晚期较差,还受年龄、生活方式等影响。
一、发病原因
1.化学致癌物质:长期接触苯胺类化学物质等,可能增加输尿管肿瘤的发病风险,如从事染料、纺织等行业的人群,由于职业暴露,接触相关化学物质的机会较多,患输尿管肿瘤的几率相对较高。
2.遗传因素:某些遗传性疾病可能与输尿管肿瘤的发生有关,例如遗传性非息肉病性结直肠癌综合征等,这类患者体内存在特定的基因变异,使得他们更容易发生包括输尿管肿瘤在内的多种肿瘤性病变。
3.慢性炎症刺激:输尿管长期的慢性炎症,如输尿管结石引起的反复炎症刺激,可能导致输尿管黏膜上皮细胞发生恶变,从而引发肿瘤。例如,输尿管结石患者如果结石长期存在,反复刺激输尿管黏膜,就可能逐渐诱发输尿管肿瘤。
4.其他因素:吸烟也是输尿管肿瘤的一个危险因素,吸烟人群患输尿管肿瘤的概率比不吸烟者明显升高;此外,长期服用某些药物等也可能与输尿管肿瘤的发生有一定关联,但相对来说这些因素的作用不如前几种显著。
二、临床表现
1.血尿:是输尿管肿瘤最常见的症状,多表现为无痛性间歇性肉眼血尿,有的患者可能仅表现为镜下血尿。血尿的出现是由于肿瘤组织侵犯输尿管黏膜,导致血管破裂出血所致。例如,患者可能在没有任何疼痛等不适的情况下,发现尿液颜色变红,呈洗肉水样或鲜红色等。
2.疼痛:部分患者可出现腰部或腹部疼痛,疼痛性质可为隐痛、胀痛或绞痛等。当肿瘤引起输尿管梗阻时,可导致肾盂积水,进而引起腰部胀痛;如果血块堵塞输尿管,还可能引起肾绞痛,疼痛较为剧烈。
3.腹部肿块:当肿瘤较大或发生肾盂积水时,可能在腹部触及肿块。例如,在腹部可摸到质地较硬、表面不光滑的肿块等。
三、诊断方法
1.影像学检查
超声检查:可作为输尿管肿瘤的初步筛查方法,能发现输尿管内是否有占位性病变,以及是否存在肾盂积水等情况。超声检查操作简便、无创,但对于较小的肿瘤或位置较特殊的肿瘤可能存在一定的漏诊率。
CT检查:能够较为清晰地显示输尿管肿瘤的部位、大小、形态以及与周围组织的关系等,还可以发现是否有区域淋巴结转移等情况,是诊断输尿管肿瘤的重要影像学手段之一。例如,通过增强CT扫描,可以更清楚地观察肿瘤的血供情况等。
磁共振成像(MRI):对软组织的分辨率较高,在诊断输尿管肿瘤方面也有一定的价值,尤其对于一些肾功能较差、不能耐受含碘造影剂的患者,MRI可以作为一种替代的检查方法。
2.输尿管镜检查:可以直接观察输尿管内肿瘤的形态、大小、部位等,并可取组织进行病理活检,以明确肿瘤的性质,是确诊输尿管肿瘤的重要方法。通过输尿管镜可以直观地看到输尿管黏膜上的病变情况,如是否有新生物生长等。
四、治疗方法
1.手术治疗
根治性肾输尿管切除术:是治疗输尿管恶性肿瘤的主要手术方式,需要将患侧肾脏、全长输尿管及输尿管开口部位的膀胱壁一并切除。这种手术可以彻底切除肿瘤组织,降低肿瘤复发和转移的风险。例如,对于输尿管癌患者,通常会采用这种手术方式。
内镜下手术:对于一些早期、低级别、单发的输尿管肿瘤,可考虑行经尿道输尿管镜下肿瘤切除术等内镜手术。这种手术创伤较小,患者恢复相对较快,但有一定的复发可能,术后需要密切随访。
2.化疗:对于晚期或转移性输尿管恶性肿瘤,可采用化疗药物进行全身化疗,以控制肿瘤的生长和转移。化疗药物可以通过血液循环到达肿瘤部位,抑制肿瘤细胞的增殖。
3.放疗:在某些情况下,如术后肿瘤有残留或患者不能耐受手术等,可考虑进行放疗,利用放射线杀死肿瘤细胞,但放疗也可能会带来一些不良反应,如放射性膀胱炎、放射性肠炎等。
五、预后情况
输尿管肿瘤的预后与肿瘤的病理类型、分期、治疗是否及时等因素有关。一般来说,早期发现、早期治疗的患者预后相对较好,而晚期患者预后较差。例如,早期的输尿管癌患者经过根治性手术治疗后,5年生存率可能较高;而晚期患者即使经过综合治疗,预后也往往不容乐观。对于不同年龄的患者,预后也可能有所差异,一般来说,年轻患者的身体状况相对较好,对治疗的耐受性可能相对较强,但具体还需要根据患者的个体情况来综合评估。对于女性患者,在治疗过程中还需要考虑其特殊的生理状况等对治疗和预后的影响。同时,有吸烟等不良生活方式的患者,预后可能相对更差,因此患者在治疗后需要戒烟等,以改善预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