牙龈增生与牙龈癌在定义与病因、临床表现、诊断方法、治疗原则上有区别。牙龈增生由局部刺激或全身因素致牙龈体积增大,表现为牙龈颜色质地改变等,多通过临床检查等诊断,治疗需去除刺激、药物或手术;牙龈癌是牙龈恶性肿瘤,与慢性刺激等有关,表现为肿物等,靠临床检查、影像学及病理活检诊断,治疗有手术、放化疗等,不同年龄性别患者情况各有特点。
一、定义与病因
牙龈增生
是牙龈组织的细胞成分增多所致的牙龈体积增大,可由多种因素引起。局部因素包括菌斑、牙石、不良修复体等长期刺激,使得牙龈组织受到慢性炎症刺激,导致纤维结缔组织增生等。全身因素如某些系统性疾病(如青春期龈炎与内分泌因素相关,妊娠性龈炎与妊娠时体内激素水平变化有关)、长期服用某些药物(如抗癫痫药苯妥英钠、免疫抑制剂环孢素等)也可引起牙龈增生。不同年龄、性别人群均可发病,生活方式中口腔卫生不良者更易发生牙龈增生,有相关系统性疾病或长期服用特定药物的人群也是高危人群。
牙龈癌
是发生在牙龈部位的恶性肿瘤,病因尚不十分明确,可能与长期的慢性刺激有关,如残根、残冠、不良修复体等长期刺激牙龈组织,导致局部反复炎症,进而可能引发癌变;另外,病毒感染(如人类乳头瘤病毒等)、遗传因素等也可能与牙龈癌的发生有关。各年龄段均可发病,男性发病多于女性,有口腔不良刺激因素、病毒感染史或遗传易感性的人群患病风险较高。
二、临床表现
牙龈增生
牙龈颜色可为粉红色或暗红色,质地一般较韧或硬,增生程度不一,可以覆盖部分牙面或全部牙面等。一般无自发痛,但可有牙龈出血、口臭等症状,增生的牙龈可能会影响咀嚼、说话等功能,对患者生活质量有一定影响,但一般不会出现溃疡坏死等恶性表现(除非同时合并感染等情况,但本质上不是牙龈癌本身的表现)不同年龄性别患者表现类似,但青春期患者因内分泌变化可能增生程度在青春期有变化,妊娠期患者在分娩后增生情况可能会有所改善或持续存在等。
牙龈癌
多起源于牙龈乳头部或龈缘区,最初常表现为溃疡型或外生型肿物;溃疡型者可见溃疡,边缘隆起,质地较硬,易出血;外生型者可见菜花状新生物。随着病情进展,可出现牙痛、牙齿松动、脱落,肿瘤侵犯周围组织可出现张口困难、面部肿胀等症状,还可能出现颈部淋巴结转移,表现为颈部肿块等。不同年龄性别患者症状类似,但老年患者可能合并其他全身疾病,对肿瘤的耐受等情况不同,女性患者在妊娠等特殊时期若发生牙龈癌需特别考虑对妊娠的影响等。
三、诊断方法
牙龈增生
临床检查:通过口腔检查观察牙龈的颜色、形态、质地等,了解是否有局部刺激因素如菌斑、牙石、不良修复体等。
病史询问:询问患者的系统疾病史、用药史等,以明确是否存在全身因素导致的牙龈增生。例如询问是否长期服用苯妥英钠等药物,是否处于青春期、妊娠期等特殊时期。
一般无需活检:除非增生情况不典型,需与牙龈癌鉴别时可能需要进行活检,但多数单纯牙龈增生通过临床表现结合病史即可初步诊断。
牙龈癌
临床检查:详细检查口腔内牙龈部位肿物的形态、大小、部位等,触诊了解肿物的质地、活动度等。
影像学检查:如X线片可了解牙齿、牙槽骨的情况,CT、MRI等检查可更清晰地显示肿瘤侵犯的范围及周围组织情况。
病理活检:是确诊牙龈癌的金标准,通过取病变组织进行病理检查,明确肿瘤的病理类型等。不同年龄性别患者在诊断时均需进行上述检查,但对于儿童患者,病理活检时需考虑其承受能力等,女性患者若处于妊娠期,影像学检查需考虑辐射对胎儿的影响等。
四、治疗原则
牙龈增生
局部刺激因素去除:如通过洗牙清除菌斑、牙石,修改不良修复体等,去除局部刺激后部分牙龈增生可减轻。
药物治疗:如果是药物引起的牙龈增生,在病情允许的情况下可在医生指导下考虑更换药物,但需谨慎,因为某些疾病可能不能随意停药。
手术治疗:对于增生明显影响功能和美观的牙龈增生,可考虑手术切除,但术后需注意保持口腔卫生,预防复发。不同年龄性别患者手术治疗的风险和预后有所不同,儿童患者术后恢复需特别关注口腔护理,女性患者若在妊娠期发生牙龈增生,手术时机需谨慎选择等。
牙龈癌
手术治疗:是牙龈癌的主要治疗方法,根据肿瘤的分期等情况选择合适的手术方式,如病灶切除术、颌骨部分切除术甚至全颌骨切除术等。
放射治疗:可作为手术前后的辅助治疗,对于不能手术的患者也可作为姑息治疗手段。
化学治疗:多用于晚期或转移性牙龈癌的综合治疗。不同年龄性别患者治疗方案的选择需综合考虑患者的身体状况、肿瘤分期等,儿童患者因处于生长发育阶段,治疗时需考虑对生长发育的影响,女性患者若在妊娠期间发生牙龈癌,治疗需权衡对妊娠和肿瘤治疗的影响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