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溢血与脑梗在定义、发病机制、临床表现、影像学表现、治疗原则、预后情况及特殊人群情况等方面存在差异。脑溢血是脑实质内血管破裂出血,多因高血压合并小动脉硬化等致血管破裂,发病突然,CT可早期诊断,治疗需综合处理,预后与多种因素相关;脑梗是脑部血液供应障碍致局部脑组织坏死,多在安静或睡眠中发病,CT早期可能无明显异常,MRI更敏感,治疗强调恢复血液供应,预后与多种因素有关,老年、高血压、有心脏病史人群需特殊关注。
一、定义与发病机制
脑溢血:又称脑出血,是指非外伤性脑实质内血管破裂引起的出血,多因高血压合并小动脉硬化,血管破裂所致。高血压使脑内小动脉发生玻璃样变性、纤维素样坏死,甚至形成微动脉瘤或夹层动脉瘤,当血压骤升时,动脉瘤破裂出血。
脑梗:即脑梗死,旧称脑梗塞,又称缺血性脑卒中,是指由于血液供应缺乏而发生局部脑组织坏死的一组疾病的综合征。主要是各种原因使脑部血液供应发生障碍,导致局部脑组织缺血、缺氧性坏死,进而出现相应神经功能缺损的症状和体征。常见病因有动脉粥样硬化、心源性栓塞等,动脉粥样硬化使血管腔狭窄或闭塞,血流减少或中断,导致脑梗死;心源性栓塞则是心脏内的栓子脱落,随血流进入脑动脉,阻塞血管引起梗死。
二、临床表现
脑溢血:发病多较突然,常表现为头痛、呕吐、不同程度的意识障碍及肢体瘫痪等。头痛是因为颅内压升高刺激脑膜或脑血管,呕吐多为喷射性,意识障碍程度取决于出血部位和出血量,若出血在脑实质重要功能区,肢体瘫痪较为明显,如内囊出血可出现对侧偏瘫、偏身感觉障碍和偏盲。
脑梗:症状相对脑溢血进展稍缓,多在安静或睡眠中发病。常见症状有一侧肢体无力、麻木,言语不利,口角歪斜,严重者可出现意识障碍、昏迷等。不同血管闭塞引起的脑梗,临床表现有所差异,如大脑中动脉闭塞可导致对侧偏瘫、偏身感觉障碍和同向性偏盲等;椎-基底动脉闭塞可出现眩晕、恶心、呕吐、吞咽困难、共济失调等。
三、影像学表现
脑溢血:头部CT是诊断脑溢血的重要检查方法,发病后即刻就能显示高密度的出血灶,可准确判断出血部位、出血量大小等。MRI检查在脑溢血急性期对脑干等部位的出血可能不如CT敏感,但在出血吸收后期及鉴别诊断方面有优势,可发现CT不能显示的小病灶等。
脑梗:头部CT在发病24-48小时内可无明显异常,早期可能仅见局部脑组织轻度水肿,之后逐渐显示低密度梗死灶。MRI检查对脑梗的诊断敏感性高于CT,发病后数小时内即可发现缺血灶,DWI(弥散加权成像)序列对早期脑梗死诊断价值极高,可在超早期发现梗死灶。
四、治疗原则
脑溢血:治疗原则为安静卧床、脱水降颅压、调整血压、防治继续出血、加强护理防治并发症,以挽救生命,降低死亡率、残疾率,减少复发。若出血量较大,符合手术指征时需进行手术清除血肿,如去骨瓣减压术、小骨窗开颅血肿清除术等。
脑梗:治疗原则是尽快恢复脑缺血区的血液供应,尽早开展溶栓、取栓等再灌注治疗,同时减轻脑水肿、防治并发症。在时间窗内符合溶栓指征的患者可进行溶栓治疗,对于大血管闭塞的患者可考虑机械取栓等血管再通治疗,还可使用抗血小板聚集、改善脑循环、营养神经等药物治疗。
五、预后情况
脑溢血:预后与出血量、出血部位、意识状态等密切相关。一般来说,出血量小、出血部位非关键区域、意识清楚的患者预后相对较好,可能恢复较好的神经功能;而出血量较大、出血部位重要(如脑干出血)、意识障碍严重的患者预后较差,死亡率和致残率较高。
脑梗:预后与梗死面积、部位、治疗是否及时等有关。一般脑梗死面积小、治疗及时的患者,神经功能恢复较好;若梗死面积大或治疗不及时,可能遗留严重的神经功能缺损,如肢体瘫痪、言语障碍、认知障碍等,部分患者可能危及生命。
六、特殊人群情况
老年人群:老年人是脑溢血和脑梗的高发人群,老年人血管弹性差,高血压患病率高,更易发生脑溢血;同时老年人动脉粥样硬化常见,也是脑梗的高危人群。对于老年脑溢血患者,治疗时需更谨慎调整血压,因为老年人血压调节能力差,过低的血压可能加重脑缺血;老年脑梗患者在溶栓等治疗时需严格评估出血风险等。
高血压患者:高血压是脑溢血和脑梗的重要危险因素。高血压患者发生脑溢血的风险明显高于非高血压患者,因为长期高血压使血管病变加重;对于高血压合并脑梗的患者,严格控制血压是预防再发脑梗等的关键,但降压需平稳,避免血压波动过大。
有心脏病史人群:有心脏病史如心房颤动等的心源性栓塞是脑梗的重要病因。这类人群发生脑梗的风险较高,需积极治疗心脏病,如心房颤动患者需抗凝治疗等,以降低脑梗复发风险;而脑溢血患者若合并心脏病,治疗时需考虑心脏情况对凝血等的影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