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溢血是非外伤性脑实质内血管破裂出血,多因高血压合并小动脉硬化致微动脉瘤破裂,发病突然,有头痛、呕吐等表现,头颅CT见高密度影,诱因有情绪激动等,治疗需安静卧床等,预后与多种因素相关;脑梗是脑部血液供应障碍致脑组织缺血坏死,多因脑血管壁病变等,症状常在安静或睡眠中起病,头颅CT早期多无异常,MRI可早发现,诱因有血压过低等,治疗有溶栓等,预后与梗死情况等有关,不同人群患病及预后有差异,需考虑多因素采取相应措施。
脑梗:即脑梗死,旧称脑梗塞,又称缺血性脑卒中,是指因脑部血液供应障碍,缺血、缺氧所导致的局限性脑组织的缺血性坏死或软化。主要病因是脑血管壁病变,其中以高血压性动脉硬化和动脉粥样硬化所致的血管损害最为常见,此外,血液成分改变或血流动力学异常也可引发。
临床表现
脑溢血:发病多较突然,常于活动中起病,患者突然出现头痛、呕吐、偏瘫、意识障碍等。头痛多较为剧烈,是因为颅内压增高所致;呕吐常为喷射性呕吐;偏瘫表现为病变对侧肢体无力、活动不灵;意识障碍程度可轻可重,取决于出血的部位和出血量。例如,壳核出血较多见,表现为突发的病灶对侧偏瘫、偏身感觉缺失和同向性偏盲,还可出现双眼球向病灶对侧同向凝视,意识障碍程度取决于出血量大小等。
脑梗:症状常在安静或睡眠中起病,部分患者发病前有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病史。多数患者意识清楚,局灶性神经功能缺损症状明显,如偏瘫、偏身感觉障碍、言语不利、吞咽困难等。不同血管闭塞导致相应供血区域脑组织坏死、软化,出现不同的临床表现。例如,大脑中动脉闭塞可引起对侧偏瘫、偏身感觉障碍和同向性偏盲,优势半球受累还可出现失语。
影像学表现
脑溢血:头颅CT是首选检查方法,发病后即可见高密度影,能清楚显示出血部位、出血量大小、血肿形态等。血肿周围可有低密度水肿带,还可破入脑室系统等。
脑梗:头颅CT在发病24-48小时内常无明显异常,早期主要显示大面积脑梗死的低密度改变。发病后24-48小时后逐渐显示低密度梗死灶。而头颅磁共振成像(MRI)对脑梗死的检出敏感性高于CT,发病后即可发现梗死灶,表现为T1加权像低信号、T2加权像高信号。
发病诱因
脑溢血:常见诱因有情绪激动(如暴怒、过度兴奋等)、剧烈运动、用力排便等。这些因素可使血压骤然升高,导致原本有病变的血管破裂出血。例如,高血压患者在情绪激动时,血压迅速上升,超过血管承受能力,引发脑出血。
脑梗:常见诱因有血压过低(如老年人夜间大量出汗、腹泻后未及时补充血容量等导致血压下降)、血液高凝状态(如长期卧床的患者、脱水状态等可使血液黏稠度增加,血流缓慢,易形成血栓)、突然停用降压药物等。比如,一些患有高血压的老年人,自行突然停服降压药,血压波动较大,容易诱发脑梗死。
治疗原则
脑溢血:治疗原则为安静卧床、脱水降颅压、调整血压、防治继续出血、加强护理防治并发症,必要时手术清除血肿。脱水降颅压常用药物有甘露醇等,以减轻脑水肿,降低颅内压;调整血压需根据患者的基础血压等情况合理调控,一般当收缩压>200mmHg或舒张压>110mmHg时,才需要谨慎降压。
脑梗:治疗原则是尽早改善脑缺血区域的血液循环、促进神经功能恢复。超早期(发病4.5小时内符合溶栓指征时)可考虑溶栓治疗,常用溶栓药物有阿替普酶等;还可使用抗血小板聚集药物(如阿司匹林等)、改善脑循环药物、神经保护药物等。对于大面积脑梗死有脑疝形成征象者,可考虑去骨瓣减压术等手术治疗。
预后情况
脑溢血:预后与出血量、出血部位、意识状态等密切相关。一般来说,出血量小、出血部位较局限、意识清楚的患者预后相对较好;而出血量较大、脑干等重要部位出血、意识障碍严重的患者预后较差,可能留有严重的后遗症,如偏瘫、失语、认知障碍等,甚至危及生命。
脑梗:预后与梗死面积、部位、治疗是否及时等有关。一般来说,小面积脑梗死、治疗及时的患者预后较好,可能恢复较好;大面积脑梗死或重要功能区梗死的患者预后较差,也常留有不同程度的后遗症,如肢体残疾、言语障碍等,但部分患者通过后期康复治疗可改善功能。
不同年龄、性别、生活方式和病史的人群在脑溢血和脑梗的发生、发展及预后中都有不同体现。例如,老年人群发生脑溢血和脑梗的风险相对较高,男性和女性在某些危险因素的暴露上可能有差异,有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等基础疾病的人群更易患这两种疾病,长期吸烟、酗酒、缺乏运动的不良生活方式会增加患病风险,在预防和治疗过程中都需要充分考虑这些因素并采取相应措施。对于特殊人群,如老年脑溢血患者,要更谨慎调控血压,避免过度降压导致脑灌注不足;对于脑梗后有吞咽困难的患者,要注意饮食护理,防止误吸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