腮腺炎是由病毒或细菌感染等引起的腮腺炎症性疾病,分为病毒性和细菌性。病毒性如流行性腮腺炎由腮腺炎病毒通过飞沫传播,儿童青少年高发;其他病毒性少见。细菌性由金黄色葡萄球菌等在机体抵抗力下降时感染引发。临床表现有局部和全身症状,诊断靠临床表现评估和实验室检查,预防可通过接种疫苗及调整生活方式,如勤洗手、通风等。
一、腮腺炎的定义
腮腺炎是由病毒或细菌感染等因素引起的一种腮腺炎症性疾病,主要表现为腮腺部位的肿胀、疼痛等症状。
二、腮腺炎的类型及致病原因
(一)病毒性腮腺炎
1.流行性腮腺炎
致病原因:由腮腺炎病毒引起,该病毒主要通过飞沫传播。儿童和青少年是高发人群,在学校等人群密集场所容易暴发流行。病毒感染人体后,会侵犯腮腺等腺体组织。
年龄因素影响:儿童免疫系统发育尚不完善,相对更易感染流行性腮腺炎。例如,5-15岁的儿童感染风险较高,因为此年龄段人群接触病毒的机会相对较多,且自身免疫抵御能力相对较弱。
2.其他病毒性腮腺炎:如单纯疱疹病毒、柯萨奇病毒等也可能引起腮腺炎,但相对流行性腮腺炎来说较为少见。其传播途径和致病机制与相应病毒的一般特性相关,不同病毒有其特定的传播方式和对人体组织的侵袭特点。
(二)细菌性腮腺炎
致病原因:主要是金黄色葡萄球菌等细菌感染所致,多发生于机体抵抗力下降时,如全身系统性疾病、长期卧床等情况。细菌可通过逆行感染等途径进入腮腺引发炎症。
生活方式影响:长期熬夜、缺乏运动等不良生活方式会降低机体抵抗力,增加细菌性腮腺炎的发病风险。例如,一些工作压力大、经常熬夜加班的人群,由于身体处于相对虚弱状态,更容易受到细菌的侵袭而引发腮腺细菌感染。
三、腮腺炎的临床表现
(一)流行性腮腺炎
1.局部表现:通常以单侧腮腺肿大开始,然后可累及对侧,腮腺部位肿胀明显,皮肤发亮,有触痛,张口或咀嚼时疼痛加剧。
2.全身表现:患者可能出现发热症状,体温可达到38-40℃左右,同时可能伴有头痛、乏力、食欲减退等全身不适症状。一般病程在1-2周左右。
年龄差异表现:儿童患者的全身症状可能相对成人更为明显,发热程度可能更高,而且儿童在患病期间可能会因为腮腺疼痛而影响进食,需要特别关注其营养状况。例如,幼儿可能会因为腮腺肿胀导致吞咽困难,进而出现喂养困难的情况。
(二)细菌性腮腺炎
1.局部表现:腮腺部位红、肿、热、痛较为明显,病情发展较快,可能在短时间内出现化脓等情况,按压腮腺时可见脓性分泌物从导管口流出。
2.全身表现:全身症状相对较重,发热较为明显,体温可持续升高,还可能伴有寒战等症状。
病史影响:有糖尿病等基础疾病的患者,由于自身抵抗力差,细菌性腮腺炎的病情可能更易加重,且恢复相对较慢。例如,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不佳时,身体的抗感染能力下降,腮腺细菌感染后炎症更难控制。
四、腮腺炎的诊断方法
(一)临床表现评估
医生通过询问患者的症状表现,如是否有腮腺肿胀、疼痛、发热等情况,以及发病的过程等初步判断是否为腮腺炎。
(二)实验室检查
1.血常规检查:对于病毒性腮腺炎,血常规中白细胞计数通常正常或偏低,淋巴细胞比例可能升高;对于细菌性腮腺炎,白细胞计数会升高,中性粒细胞比例增多。
2.病原学检查:可以通过采集患者的唾液、血液等标本进行病毒分离或核酸检测来明确是否为流行性腮腺炎病毒感染;对于细菌性腮腺炎,可通过脓液涂片、细菌培养等方法确定病原菌。
特殊人群检查注意事项:儿童患者在进行血常规等检查时,要注意采血的方式和安抚,避免儿童因恐惧而不配合,影响检查结果的准确性。例如,对于幼儿,可采用轻柔的采血方法,并给予适当的安抚措施,如使用玩具转移注意力等。
五、腮腺炎的预防措施
(一)疫苗接种
1.流行性腮腺炎疫苗:接种腮腺炎减毒活疫苗是预防流行性腮腺炎的有效措施。儿童应按照国家免疫规划程序及时接种疫苗,一般在18-24月龄接种第一剂,4-6岁接种第二剂。
年龄与接种效果:适龄儿童接种疫苗后可以有效刺激机体产生抗体,降低感染流行性腮腺炎的风险。例如,按时接种疫苗的儿童,体内会产生特异性抗体,当接触腮腺炎病毒时,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抵御病毒的侵袭。
(二)生活方式调整
1.个人卫生: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勤洗手,尤其是在接触公共物品后、饭前便后等。这有助于减少病毒和细菌的传播机会。
2.环境通风:经常开窗通风,保持室内空气流通,尤其是在人群密集的场所,如学校、幼儿园等,良好的通风环境可以降低空气中病原体的浓度,减少感染风险。
特殊人群预防:老年人由于机体免疫力相对较低,更应注意个人卫生和环境通风。例如,老年人居住的房间要定期开窗换气,外出归来要及时洗手,以降低感染腮腺炎等疾病的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