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生性牙龈炎是牙龈受局部刺激因素引发的慢性炎症伴细胞和纤维增生,病因有局部刺激因素(菌斑、牙石、不良修复体)和全身因素(内分泌、系统疾病),临床表现为牙龈组织改变和局部症状,诊断靠口腔检查结合病史,治疗需去除局部刺激因素并辅助药物,预防要保持口腔卫生、定期检查洁治、及时处理刺激因素、控制全身因素。
一、增生性牙龈炎的定义
增生性牙龈炎是牙龈组织受到局部刺激因素引发的慢性炎症,同时伴有细胞和纤维的增生,主要由菌斑、牙石、不良修复体等局部刺激物引起,好发于青少年等人群,与口腔卫生状况密切相关。
二、病因
1.局部刺激因素
菌斑微生物:菌斑是不断在牙面形成的生物膜,其中的细菌及其代谢产物会长期刺激牙龈组织,是引发增生性牙龈炎的始动因子。例如,青少年由于口腔清洁意识相对较弱,若不能有效刷牙,牙面上易堆积菌斑,从而增加患病风险。
牙石:牙石是沉积在牙面上的已钙化或正在钙化的菌斑及沉积物,它比菌斑更易吸附细菌毒素,持续刺激牙龈,导致牙龈炎症和增生。
不良修复体:不合适的假牙、正畸装置等不良修复体边缘不贴合,会持续摩擦牙龈,引起牙龈的炎症和增生。比如,正畸患者佩戴的矫治器如果安装不合适,就可能刺激牙龈引发增生性牙龈炎。
2.全身因素
内分泌因素:青春期、妊娠期的人群,体内激素水平发生变化,会增强牙龈对局部刺激的反应性,使原本轻微的局部刺激更容易引发牙龈的增生性炎症。例如,青春期少年体内性激素水平波动,牙龈组织对菌斑等刺激的敏感性增高,易患增生性牙龈炎;妊娠期女性由于孕激素水平大幅升高,牙龈毛细血管扩张、通透性增加,炎症反应加重,容易出现牙龈增生。
系统疾病:某些系统疾病也可能影响牙龈的状况,如糖尿病患者,由于血糖控制不佳,机体抵抗力下降,口腔内细菌容易滋生,且牙龈组织对菌斑等刺激的反应性增强,易发生增生性牙龈炎,且病情往往较难控制。
三、临床表现
1.牙龈组织改变
牙龈颜色呈暗红色或鲜红,质地松软,肿胀明显,点彩消失。比如,患者牙龈看起来饱满且失去正常的点状纹理结构。
牙龈乳头和龈缘呈球状、结节状增生,严重时可覆盖部分牙面。青少年患者可能因牙龈增生影响美观和口腔功能,如说话时可能有异物感,进食时食物易嵌塞等。
2.局部症状
患者常自觉牙龈肿胀、疼痛、易出血,尤其是在刷牙、咬硬物或进食时。出血多为自发性或轻微刺激引起,出血量一般不多,但会反复发生。妊娠期女性的牙龈增生可能更为明显,出血情况也可能较严重。
四、诊断
1.口腔检查
观察牙龈的颜色、形态、质地等改变,查看是否有菌斑、牙石、不良修复体等局部刺激因素存在。例如,仔细检查牙面有无菌斑堆积、牙龈边缘是否有牙石附着等。
进行探诊检查,了解牙龈沟的深度、有无探诊出血等情况。增生性牙龈炎患者牙龈沟深度可能增加,探诊易出血。
2.结合病史
询问患者的口腔卫生习惯、是否处于青春期或妊娠期等特殊时期、有无系统疾病等。比如,了解青少年患者每日刷牙次数、每次刷牙时间等口腔卫生情况,以及妊娠期女性的妊娠阶段等信息,这些对于明确病因和诊断都有重要意义。
五、治疗原则
1.去除局部刺激因素
洁治术:通过洁治器去除牙面上的菌斑和牙石,这是治疗增生性牙龈炎的基础步骤。对于有不良修复体的患者,需要拆除并重新制作合适的修复体,以消除不良刺激。例如,对于因牙石导致牙龈炎症的患者,进行洁治后,牙龈炎症往往能得到一定程度的缓解。
2.药物辅助治疗
在局部治疗的基础上,可适当使用一些消炎药物辅助治疗。如过氧化氢液局部冲洗,能起到杀菌、消炎的作用。但药物治疗只是辅助手段,主要还是以去除局部刺激因素为主。
六、预防措施
1.保持良好的口腔卫生
养成正确的刷牙习惯,早晚刷牙,每次刷牙时间不少于3分钟,使用巴氏刷牙法。例如,青少年应在家长的督促下认真学习正确的刷牙方法,并坚持每日早晚刷牙。
使用牙线或间隙刷辅助清洁牙间隙,清除食物残渣和菌斑。对于正畸患者等特殊人群,更要重视牙间隙的清洁,可使用专门的正畸牙线等工具。
2.定期口腔检查和洁治
定期(每6-12个月)到口腔科进行口腔检查,及时发现菌斑、牙石等问题并进行洁治。成年人至少每年进行一次全面的口腔检查和洁治,儿童也应定期进行口腔检查,以便早期发现和处理口腔问题。
3.及时处理局部刺激因素
发现有不良修复体等情况时,应及时到口腔科就诊,进行修复体的调整或重新制作,避免其对牙龈造成长期刺激。比如,正畸患者要定期复诊,检查矫治器是否合适,及时处理可能刺激牙龈的问题。
4.控制全身因素
对于患有系统疾病的患者,如糖尿病患者,要积极控制血糖水平,维持机体的正常抵抗力;妊娠期女性要加强口腔保健,定期进行口腔检查和清洁,以降低增生性牙龈炎的发生风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