尿潜血指尿液有红细胞但肉眼难见,需检查发现,正常阴性,阳性提示泌尿系统问题。常见原因有泌尿系统结石、感染、肾小球肾炎、肿瘤等,不同原因成因和人群特点不同。需通过详细病史采集、进一步检查(影像学、尿液红细胞形态学检查)诊断,处理原则针对不同病因,特殊人群(儿童、妊娠期女性、老年人)尿潜血有不同注意事项。
常见导致尿潜血的原因
泌尿系统结石:
成因:泌尿系统结石包括肾结石、输尿管结石、膀胱结石等。结石在泌尿系统内移动时,会损伤尿路黏膜,导致黏膜出血,从而出现尿潜血。例如,肾结石患者,结石在肾盂或输尿管内移动,摩擦尿路黏膜,引起局部血管破裂出血。
人群特点:不同年龄、性别都可能患病,男性相对更常见一些。长期饮水少、饮食中高钙或高草酸等成分摄入过多的人群更容易发生泌尿系统结石。
泌尿系统感染:
成因:细菌等病原体感染泌尿系统,如膀胱炎、肾盂肾炎等,会引起尿路黏膜充血、水肿,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红细胞渗出到尿液中,导致尿潜血。比如,女性由于尿道短而直,更容易发生泌尿系统感染,性生活不注意卫生等因素容易诱发膀胱炎,出现尿潜血。
人群特点:女性发病率高于男性,尤其是育龄期女性。不注意个人卫生、机体免疫力低下等情况易引发泌尿系统感染。
肾小球肾炎:
成因:各种原因导致的肾小球损伤,使得肾小球的滤过屏障功能受损,红细胞通过受损的滤过屏障进入尿液。例如,免疫复合物沉积在肾小球上,引发免疫炎症反应,破坏肾小球结构,导致尿潜血。原发性肾小球肾炎病因尚不十分明确,可能与自身免疫等因素有关;继发性肾小球肾炎可由系统性红斑狼疮、糖尿病等疾病引起。
人群特点:各个年龄段都可能发病,不同类型的肾小球肾炎好发人群有差异。自身免疫性疾病患者等易患继发性肾小球肾炎。
泌尿系统肿瘤:
成因:如肾癌、膀胱癌等泌尿系统肿瘤,肿瘤组织生长迅速,血管丰富且脆弱,容易发生破裂出血,血液进入尿液导致尿潜血。例如,膀胱癌患者,肿瘤表面的血管破裂,红细胞进入尿液。
人群特点:多见于中老年人,随着年龄增长发病率逐渐升高。长期接触某些致癌物质、有泌尿系统肿瘤家族史等人群患病风险相对较高。
尿潜血的进一步检查与诊断
详细病史采集:医生会询问患者的症状表现,如是否伴有尿频、尿急、尿痛、腰痛、腹痛等;了解患者的既往病史,是否有泌尿系统结石、感染、肿瘤等病史;询问用药史,是否服用过可能影响泌尿系统的药物等。
进一步检查:
影像学检查:超声检查可初步了解泌尿系统有无结石、肿瘤等形态学改变;CT检查对于泌尿系统结石、肿瘤等的诊断更为精准,能清晰显示病变的部位、大小等;静脉肾盂造影等检查有助于了解泌尿系统的结构和功能情况。
尿液红细胞形态学检查:通过观察尿液中红细胞的形态,区分是肾小球源性血尿还是非肾小球源性血尿。如果是肾小球源性血尿,红细胞形态多有异常,如出现畸形红细胞等;非肾小球源性血尿,红细胞形态多正常。这对于鉴别血尿的来源有重要意义,比如肾小球肾炎导致的尿潜血多为肾小球源性血尿,而泌尿系统结石、感染等导致的尿潜血多为非肾小球源性血尿。
尿潜血的处理原则
针对不同病因的处理:
泌尿系统结石:如果结石较小,可通过大量饮水、适当运动等促进结石排出;对于较大的结石,可能需要进行体外冲击波碎石、输尿管镜取石或经皮肾镜取石等治疗。
泌尿系统感染:根据感染的病原体类型,选用相应的抗生素进行抗感染治疗,同时要注意多饮水,保持尿路通畅。
肾小球肾炎:需要根据具体的病理类型等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可能包括使用糖皮质激素、免疫抑制剂等药物治疗,同时要注意休息,避免劳累等。
泌尿系统肿瘤:多需要进行手术治疗,切除肿瘤组织,根据病情可能还需要结合放疗、化疗等综合治疗。
特殊人群尿潜血的注意事项
儿童:儿童出现尿潜血时,要特别注意排查先天性泌尿系统畸形等情况。比如先天性肾盂输尿管连接部狭窄等,可能导致尿液引流不畅,容易引发感染等情况出现尿潜血。儿童泌尿系统感染的表现可能不典型,家长要密切观察儿童是否有发热、排尿哭闹等异常表现,一旦发现尿潜血,应及时就医,进行全面检查。
妊娠期女性:妊娠期女性出现尿潜血时,要考虑妊娠期泌尿系统的生理变化等因素。妊娠期女性子宫增大可能会压迫输尿管,导致尿液引流不畅,增加泌尿系统感染的风险,从而出现尿潜血。同时,要警惕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等可能导致的肾脏损害出现尿潜血。需要密切监测孕妇和胎儿的情况,谨慎选择检查和治疗方法。
老年人:老年人出现尿潜血时,要高度重视泌尿系统肿瘤等疾病的可能。老年人机体免疫力相对较低,泌尿系统肿瘤的发生风险较高。同时,老年人可能合并多种基础疾病,在诊断和治疗尿潜血时要综合考虑其基础疾病情况,选择合适的检查和治疗方案,注意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等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