磨牙是一种非生理性牙齿接触运动,有紧咬型和磨动型表现,可能由心理、咬合、全身等因素引起,会对牙齿、咀嚼肌、心理产生影响,儿童可从心理、口腔等方面预防处理,成人可从心理、口腔、生活习惯等方面预防处理,需综合多方面因素进行预防与处理。
一、磨牙的表现形式
紧咬型:患者在白天或夜间时常出现牙齿紧密咬合的状态,可能会感觉牙齿酸胀、疼痛等。比如有些成年人在工作压力大时,会不自觉地紧咬牙齿,长期下来可能导致咀嚼肌疲劳。
磨动型:表现为牙齿在睡眠中出现研磨运动,通常能听到明显的磨牙声响,这种情况在儿童中相对较为常见,夜间睡眠时可能会听到孩子有“咯吱咯吱”的磨牙声。
二、磨牙的可能原因
心理因素
儿童:儿童在换牙期可能会因为牙齿不适等产生紧张、焦虑情绪,从而引发磨牙。例如,有些孩子刚长出新牙时,可能会因为不适应而出现磨牙情况;还有些孩子在面对新环境、新的学习压力等情况时,心理上的紧张也可能导致夜间磨牙。
成人:成年人由于工作、生活压力大,长期处于紧张、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状态下,容易出现磨牙现象。比如从事高强度工作的人群,工作压力大时夜间磨牙的发生率可能会增加。
咬合因素
牙齿排列不齐:如果牙齿存在排列不整齐、咬合关系紊乱等情况,会破坏正常的咬合平衡,机体为了达到新的咬合平衡,可能会通过磨牙来调整,儿童牙齿替换过程中出现牙齿排列不齐就可能引发磨牙。
假牙不合适:佩戴假牙的人群,如果假牙不合适,如咬合关系不正确等,也容易出现磨牙情况,这在中老年佩戴假牙的人群中较为常见。
全身因素
肠道寄生虫感染:如蛔虫感染等,肠道寄生虫产生的毒素及代谢产物会刺激神经,导致咀嚼肌痉挛收缩而出现磨牙,儿童时期肠道寄生虫感染相对较多见,所以儿童磨牙与此因素相关的情况也不少。
内分泌紊乱:一些内分泌疾病患者可能会出现磨牙现象,比如甲状腺功能亢进患者,由于甲状腺激素分泌过多,机体代谢亢进,可能会影响神经系统功能,从而导致磨牙。
营养缺乏:缺乏维生素D等营养素时,可能会影响钙的吸收和利用,导致神经肌肉兴奋性增高,引起磨牙。儿童如果挑食、饮食不均衡,容易出现营养缺乏从而引发磨牙。
其他因素
药物因素:某些药物的副作用可能会导致磨牙,如抗抑郁药等,但这种情况相对较少见。
遗传因素:有研究表明,磨牙可能与遗传因素有关,如果家族中有磨牙的遗传倾向,个体出现磨牙的概率可能会增加。
三、磨牙的影响
对牙齿的影响
牙齿磨损:长期磨牙会导致牙齿表面的牙釉质磨损,牙本质暴露,患者会出现牙齿敏感症状,如遇冷热酸甜刺激时疼痛不适。严重的牙釉质磨损还可能导致牙齿外形改变,影响美观和咀嚼功能。
牙齿松动:过度的磨牙力量会使牙齿的支持组织受到损伤,导致牙齿松动,尤其是对于原本牙齿就有一定问题的人群,磨牙可能会加重牙齿松动的程度。
对咀嚼肌的影响
咀嚼肌疲劳:磨牙时咀嚼肌持续收缩,容易导致咀嚼肌疲劳,出现咀嚼肌酸痛、疼痛等症状,影响日常生活中的咀嚼功能,儿童长期咀嚼肌疲劳可能会影响面部发育。
咀嚼肌痉挛:长期磨牙可能会引发咀嚼肌痉挛,表现为咀嚼肌突然出现不自主的收缩,导致面部疼痛,张口受限等,无论是儿童还是成人,都可能受到影响。
对心理的影响
儿童:夜间磨牙影响睡眠质量,可能会导致儿童白天精神不佳、注意力不集中,进而影响学习效率,长期下来还可能对儿童的心理产生负面影响,如产生自卑等情绪。
成人:磨牙影响睡眠质量,导致白天疲劳、精神不振,可能会影响工作效率,还可能因为磨牙产生的声响影响他人休息,进而产生社交压力等心理问题。
四、磨牙的预防与处理
儿童
心理方面:家长要关注儿童的心理状态,营造轻松的家庭氛围,在儿童换牙期等特殊阶段,多与儿童沟通交流,缓解其紧张情绪。比如通过讲故事、做游戏等方式转移儿童的注意力,减轻心理压力。
口腔方面:帮助儿童养成良好的口腔卫生习惯,定期检查牙齿,及时纠正牙齿排列不齐等问题。如果怀疑有肠道寄生虫感染,应在医生指导下进行相关检查和处理。同时,保证儿童饮食均衡,摄入充足的营养,尤其是保证维生素D、钙等营养素的摄入。
成人
心理方面:学会缓解工作和生活中的压力,可通过适当的运动、冥想、旅游等方式放松身心,保持良好的心态。比如每天进行适量的有氧运动,如跑步、瑜伽等,缓解紧张情绪。
口腔方面:定期进行口腔检查,及时处理咬合问题,如矫正牙齿排列不齐、调整假牙等。如果存在全身疾病,如内分泌紊乱等,应积极治疗原发病。
生活习惯:避免在睡前饮用咖啡、浓茶等刺激性饮料,这些饮料可能会刺激神经系统,加重磨牙情况;保持规律的作息时间,保证充足的睡眠,也有助于减少磨牙的发生。
总之,磨牙是一种复杂的口腔问题,涉及多种因素,需要从多个方面综合考虑预防和处理,根据不同人群的特点采取相应的措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