疝气是体内器官或组织通过薄弱点等突出至另一部位的外科疾病,可按突出部位及病因分为腹股沟疝(占75%~90%,含直疝和斜疝)、股疝(占腹外疝3%~5%,多见于40岁以上女性)、脐疝(分先天后天,新生儿多自愈,成人需手术)及其他类型(如切口疝、白线疝)。其病因包括解剖结构异常(如先天性鞘状突未闭、腹壁肌肉发育不全或退化)、腹压增高因素(如慢性咳嗽、便秘、前列腺增生、妊娠)及特殊人群风险(如新生儿、老年人、运动员)。临床表现有可复性包块、局部坠胀或隐痛,嵌顿性疝和绞窄性疝有特殊症状。诊断以体格检查为主,辅以超声、CT或MRI。治疗上,1岁以下婴儿或无法耐受手术者采用非手术治疗(疝带压迫),手术治疗(开放手术和腹腔镜手术)是主流方法,特殊人群如孕妇、老年人有相应治疗建议。预防与日常管理需调整生活方式(如控制体重、饮食管理、避免增加腹压的运动),特殊人群有注意事项。嵌顿性疝和绞窄性疝需紧急处理,前者8小时内手术可降低肠坏死风险,后者需急诊手术切除坏死肠段。医学研究进展包括生物材料应用(合成补片降低复发率但可能感染,生物补片可吸收性好但成本高)和机器人辅助手术(精准度高,适合复杂病例或复发疝修补)。疝气治疗需个体化,早期诊断与手术干预可降低并发症发生率,特殊人群需加强管理与随访。
一、疝气的定义与分类
疝气是指体内器官或组织通过正常解剖结构的薄弱点、孔隙或异常通道突出至另一部位的现象,属于常见的外科疾病。根据突出部位及病因,可分为以下类型:
1.腹股沟疝
占所有疝气的75%~90%,分为直疝和斜疝两类。
斜疝通过腹股沟管突出,男性发病率显著高于女性(男女比例约15:1),与睾丸下降过程中形成的鞘状突未闭合有关。
直疝由腹壁薄弱区直接突出,多见于老年人,与腹压增高及腹壁肌肉退化相关。
2.股疝
占腹外疝的3%~5%,多见于40岁以上女性,与骨盆宽大、股环松弛有关。
突出部位位于腹股沟韧带下方,易发生嵌顿(器官卡压)和绞窄(血液循环障碍)。
3.脐疝
分为先天性和后天性两类。
新生儿脐疝发病率约5%~10%,多因脐环未闭合导致,2岁前多可自愈。
成人脐疝多见于肥胖、多次妊娠或腹水患者,需手术治疗。
4.其他类型
切口疝:手术切口愈合不良导致,发生率约2%~11%。
白线疝:腹壁正中线薄弱引起,常见于上腹部。
二、疝气的病因与危险因素
1.解剖结构异常
先天性鞘状突未闭(腹股沟斜疝主要病因)
腹壁肌肉发育不全或退化(老年人、肥胖者风险高)
2.腹压增高因素
慢性咳嗽(如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便秘(长期用力排便)
前列腺增生(排尿困难导致腹压增加)
妊娠(子宫增大压迫腹腔)
3.特殊人群风险
新生儿:脐环未闭合、鞘状突未闭
老年人:腹壁肌肉退化、胶原蛋白流失
运动员:剧烈运动导致腹压骤增
三、疝气的临床表现与诊断
1.典型症状
可复性包块:站立或用力时出现,平卧或休息后消失
局部坠胀感或隐痛,嵌顿时出现剧烈疼痛
2.特殊表现
嵌顿性疝:包块突然增大、变硬,伴疼痛、呕吐等肠梗阻症状
绞窄性疝:嵌顿时间超过6小时,可能出现发热、腹膜炎体征
3.诊断方法
体格检查:90%以上可通过触诊确诊
超声检查:鉴别液性包块与实质性包块,评估嵌顿风险
CT或MRI:复杂病例或术前评估使用
四、疝气的治疗原则
1.非手术治疗(仅限1岁以下婴儿或无法耐受手术者)
疝带压迫:临时缓解症状,长期使用可能导致局部压迫性损伤
2.手术治疗(主流方法)
开放手术:修补薄弱区,复发率约1%~5%
腹腔镜手术:创伤小、恢复快,复发率与开放手术相当
3.特殊人群治疗建议
孕妇:妊娠中期可考虑手术,避免晚期子宫压迫风险
老年人:术前需评估心肺功能,优先选择微创手术
五、疝气的预防与日常管理
1.生活方式调整
控制体重:BMI>25者需减重
饮食管理:增加膳食纤维摄入,预防便秘
运动建议:避免举重、剧烈咳嗽等增加腹压的运动
2.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新生儿:避免过度哭闹,2岁前脐疝未闭合需手术
慢性病患者:控制咳嗽、排尿困难等症状
术后患者:3个月内避免重体力劳动,防止复发
六、疝气的并发症与紧急处理
1.嵌顿性疝处理
症状:包块持续存在、疼痛加剧、呕吐
措施:立即就医,8小时内手术可降低肠坏死风险
2.绞窄性疝处理
症状:发热、腹膜刺激征、休克前期表现
措施:急诊手术,切除坏死肠段
七、疝气的医学研究进展
1.生物材料应用
合成补片:降低复发率,但可能引发感染或慢性疼痛
生物补片:可吸收性更好,但成本较高
2.机器人辅助手术
精准度更高,适合复杂病例或复发疝修补
疝气作为一种常见外科疾病,其治疗需根据患者年龄、病因及并发症风险制定个体化方案。早期诊断与手术干预可显著降低并发症发生率,特殊人群需加强日常管理与定期随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