阑尾炎与结肠炎在发病部位、病因、临床表现、辅助检查及治疗原则上有不同特点。阑尾炎发病部位为阑尾,多因管腔阻塞致细菌感染,有转移性右下腹痛等表现,可通过血常规、超声、CT等检查,多需手术治疗或非手术抗感染;结肠炎发病部位为结肠,感染性结肠炎由特定病原体感染引起,非感染性结肠炎如溃疡性结肠炎与自身免疫有关,缺血性结肠炎与血管因素相关,有腹泻、腹痛等表现,可通过结肠镜、粪便、血液检查,感染性结肠炎针对病原体治疗,非感染性结肠炎采用药物或对症支持治疗。
一、发病部位
阑尾炎:阑尾是位于右下腹的一条细长盲管,阑尾炎主要发病部位为阑尾。
结肠炎:结肠是介于盲肠与直肠之间的一段大肠,结肠炎发病部位为结肠,可累及升结肠、降结肠等不同结肠部位。
二、病因
阑尾炎:
主要是由于阑尾管腔阻塞,如淋巴滤泡增生、粪石堵塞等,导致细菌入侵繁殖引起感染。例如,儿童时期淋巴组织丰富,较易出现淋巴滤泡增生导致阑尾管腔阻塞引发阑尾炎;成年人则可能因粪石等原因导致阻塞。
也可由细菌感染直接引起,但多继发于管腔阻塞之后。
结肠炎:
感染性结肠炎:由特定病原体感染引起,如细菌(如沙门氏菌、志贺氏菌等)、病毒(如轮状病毒等)、寄生虫(如阿米巴原虫等)感染。不同年龄人群感染的病原体可能有所不同,儿童可能更易感染轮状病毒等引起结肠炎;对于有不洁饮食史的人群,细菌感染导致结肠炎的风险增加。
非感染性结肠炎:包括自身免疫性结肠炎,如溃疡性结肠炎,其发病与自身免疫异常有关,具体机制尚不完全明确,但可能涉及遗传易感性等因素,不同年龄、性别均可发病,女性与男性发病可能存在一定差异,且生活方式等因素可能对病情有影响;还有缺血性结肠炎,多与血管因素有关,老年人因血管粥样硬化等原因,发生缺血性结肠炎的风险相对较高,由于血管狭窄等导致结肠局部缺血缺氧引发炎症。
三、临床表现
阑尾炎:
典型症状为转移性右下腹痛,开始时多为上腹部或脐周疼痛,数小时后转移并固定在右下腹。不同年龄患者表现可能有差异,儿童阑尾炎症状可能不典型,腹痛位置可不固定;老年人阑尾炎因反应能力较弱,腹痛症状可能较轻,但病情发展可能较快。还常伴有恶心、呕吐等症状,部分患者有发热,体温一般在38℃左右,如出现阑尾穿孔等情况,体温可明显升高。
结肠炎:
症状多样,常见的有腹泻,可为黏液脓血便等,不同类型结肠炎腹泻特点不同,溃疡性结肠炎多有黏液脓血便;腹痛,疼痛性质多样,可为隐痛、绞痛等,部位多与结肠病变部位相关,如左下腹隐痛常见于左半结肠病变;还可有腹胀、里急后重等表现,自身免疫性结肠炎患者可能伴有乏力、消瘦等全身症状,病情严重时影响生活质量,不同年龄患者全身症状表现程度可能不同,儿童可能因腹泻、腹痛影响生长发育。
四、辅助检查
阑尾炎:
血常规:白细胞计数及中性粒细胞比例常升高,儿童阑尾炎时白细胞升高可能不如成年人明显,但仍有一定规律可循。
腹部超声:可发现肿大的阑尾或阑尾周围脓肿等情况,对于儿童及妊娠期女性等特殊人群,超声是较为安全的检查方法,能较好显示阑尾情况。
腹部CT:对于诊断不明确的阑尾炎,尤其是复杂阑尾炎,CT检查能更清晰显示阑尾周围组织情况等。
结肠炎:
结肠镜检查:是诊断结肠炎的重要手段,可直接观察结肠黏膜病变情况,如溃疡性结肠炎可见黏膜充血、水肿、溃疡形成等表现;还可取活检进行病理检查,明确病变性质等。不同年龄患者进行结肠镜检查时需注意操作的耐受性等,儿童可能需要在麻醉下进行检查以保证检查顺利。
粪便常规及病原学检查:感染性结肠炎患者粪便中可检测到相应病原体或出现异常细胞等,有助于明确感染性因素;对于非感染性结肠炎,粪便检查可辅助判断病情。
血液检查:自身免疫性结肠炎患者可能有血沉增快、C-反应蛋白升高等炎症指标异常,还可检测自身抗体等协助诊断,不同年龄患者血液指标变化可能受生长发育等因素影响。
五、治疗原则
阑尾炎:
手术治疗:多数阑尾炎需行阑尾切除术,尤其是急性阑尾炎。对于不同年龄患者,手术时机和方式需综合考虑,儿童阑尾炎因病情变化快,更需尽早手术;老年人阑尾炎即使症状不典型,也应积极考虑手术,因为其穿孔风险较高。
非手术治疗:适用于单纯性阑尾炎等情况,可采用抗生素抗感染治疗,但需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如病情加重仍需及时手术。
结肠炎:
感染性结肠炎:根据病原体不同采取相应治疗,细菌感染需选用敏感抗生素,病毒感染多为自限性,主要是对症支持治疗,寄生虫感染则使用相应驱虫药物等。不同年龄患者使用抗生素需注意选择对儿童或老年人肝肾功能影响较小的药物,遵循相应用药原则。
非感染性结肠炎:溃疡性结肠炎等自身免疫性结肠炎主要采用药物治疗,如氨基水杨酸制剂、糖皮质激素、免疫抑制剂等,需根据病情严重程度制定个体化治疗方案;缺血性结肠炎主要是改善肠道血供等对症支持治疗,老年人需积极控制基础疾病,如控制血压、血糖等,以促进肠道血供恢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