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性脑病是严重肝病引起的中枢神经系统功能失调综合征,有氨中毒等发病机制,常见消化道出血等诱因,临床表现分前驱期等阶段,诊断依据相关表现及检查,治疗需去除诱因等,特殊人群如儿童、老年、妊娠期患者有不同注意事项。
一、发病机制
目前主要有几种学说,其中氨中毒学说较为重要。肝脏是处理氨的重要器官,当肝功能严重受损时,肝脏对氨的代谢能力显著下降,导致血氨水平升高。过多的氨进入脑组织后,可干扰脑的能量代谢,影响神经递质的平衡等,从而引发神经系统功能紊乱。另外,γ-氨基丁酸/苯二氮(GABA/BZ)复合体学说也表明,肝性脑病时GABA/BZ能系统活性增强,抑制性神经传递增强,进而导致中枢神经系统功能异常。
二、常见诱因
1.消化道出血:肝硬化等肝病患者常存在食管胃底静脉曲张,消化道出血时血液在肠道内被细菌分解产生大量氨,血氨升高可诱发肝性脑病。对于不同年龄的患者,消化道出血的原因可能有所不同,如老年人可能更多与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消化性溃疡等有关;而儿童则相对少见消化道出血诱因,但如果有先天性肝病等基础疾病也可能出现。
2.大量排钾利尿、放腹水:大量排钾利尿会导致低钾性碱中毒,碱中毒时血液中H减少,NH向NH转化增加,有利于氨透过血-脑屏障,诱发肝性脑病。放腹水时,除了丢失大量电解质和蛋白质外,腹腔压力骤减,门静脉回流增多,也可能引发肝性脑病。年轻患者如果存在过度利尿等情况也可能成为诱因,而有基础肝病病史的人群更易在这些操作后发病。
3.高蛋白饮食:肝脏对蛋白质的代谢能力下降,高蛋白饮食会产生更多的氨,加重肝脏代谢负担,从而诱发肝性脑病。不同年龄人群对高蛋白饮食的耐受不同,儿童由于肝脏功能相对不成熟,更应注意蛋白质的合理摄入;老年人肝脏功能减退,也需控制高蛋白食物的摄入。
4.感染:如自发性腹膜炎等感染性疾病,机体感染时组织分解增强,产氨增多,同时感染还可导致发热、缺氧等,进一步加重肝脏损害和脑的代谢紊乱,诱发肝性脑病。
三、临床表现
1.前驱期:轻度性格改变和行为失常,例如欣快激动或淡漠少言,衣冠不整或随地便溺。此期症状常不典型,容易被忽视。对于不同年龄段患者,表现可能略有差异,儿童可能以情绪和行为的细微变化为主。
2.昏迷前期:以意识错乱、睡眠障碍、行为失常为主。定向力和理解力均减退,对时间、地点、人物的概念混乱,不能完成简单的计算和智力构图,言语不清、书写障碍、举止反常也较常见,并多有睡眠时间倒错。
3.昏睡期:以昏睡和精神错乱为主,大部分时间患者呈昏睡状态,但可以唤醒,醒时尚可应答问话,但常有神志不清和幻觉。
4.昏迷期:神志完全丧失,不能唤醒。浅昏迷时,对疼痛刺激尚有反应,腱反射和肌张力仍亢进;深昏迷时,各种反射消失,肌张力降低,瞳孔常散大,可出现阵发性惊厥、踝阵挛等。
四、诊断与鉴别诊断
1.诊断:主要依据严重肝病或广泛门体侧支循环、精神紊乱、昏睡或昏迷,以及明显肝功能损害或血氨增高。脑电图检查有特异性改变对诊断有重要价值,典型的改变为节律变慢,出现普遍性每秒4-7次的θ波或每秒1-3次的δ波。
2.鉴别诊断:需与可引起昏迷的其他疾病相鉴别,如糖尿病昏迷、低血糖昏迷、脑血管意外、脑部感染等。通过详细询问病史、体格检查、实验室检查等可进行鉴别。例如糖尿病昏迷有血糖、尿糖等异常改变;低血糖昏迷有血糖降低等表现。
五、治疗原则
1.去除诱因:积极治疗消化道出血、控制感染、纠正电解质和酸碱平衡紊乱等诱因。对于不同年龄患者,去除诱因的方式和注意事项不同,如儿童患者在控制感染时要选择合适的抗生素,避免使用对肝脏和肾脏有较大损害的药物;老年人在纠正电解质紊乱时要缓慢调整,防止出现水电解质平衡的进一步波动。
2.减少肠内氮源性物质的产生和吸收:可使用乳果糖等药物酸化肠道,减少氨的产生和吸收;口服抗生素如新霉素等抑制肠道细菌生长,减少氨的生成。
3.促进体内氨的代谢:常用药物有L-鸟氨酸-L-门冬氨酸等,促进氨转化为尿素排出体外。
4.调节神经递质:如使用GABA/BZ复合受体拮抗剂等调节神经递质平衡。
六、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儿童患者:儿童肝性脑病多与先天性肝病等有关,在治疗时要特别注意药物的选择和剂量,避免使用对肝脏有严重损害的药物,同时要密切监测儿童的肝功能、神经系统发育等情况,因为儿童处于生长发育阶段,肝性脑病可能对其神经系统发育产生更严重的长期影响。
2.老年患者:老年患者常合并多种基础疾病,在治疗肝性脑病时,要综合考虑其肝、肾等重要脏器功能,谨慎选择治疗药物,注意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同时要加强护理,防止老年患者在昏迷等状态下发生压疮、肺部感染等并发症。
3.妊娠期患者:妊娠期肝性脑病较为罕见,但处理起来较为复杂,需要在保护孕妇肝功能的同时,考虑胎儿的安全,治疗药物的选择要非常谨慎,尽量选择对胎儿影响较小的药物,并且要密切监测胎儿的状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