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暂性缺血性脑卒中(TIA)是局部脑或视网膜缺血致短暂性神经功能缺损,临床症状≤24小时且无责任病灶,发病机制有微栓塞和血流动力学改变,临床表现分颈内动脉系统和椎-基底动脉系统,诊断靠病史、神经检查及辅助检查,危险因素包括年龄、性别、生活方式、病史等,预后部分可复发等,预防需控制危险因素、调整生活方式、药物预防。
发病机制
微栓塞: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脱落形成微栓子,随血流进入脑小动脉,导致血管闭塞,引起局部缺血症状,但栓子很快被溶解,血流恢复,症状缓解。例如,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碎片脱落是常见的微栓塞来源。
血流动力学改变:当患者存在严重的脑血管狭窄时,血压的波动可导致脑血流灌注不足。如患者在血压降低时,脑血流不能满足正常代谢需求,从而出现短暂性神经功能缺损症状,血压回升后,血流恢复,症状消失。
临床表现
颈内动脉系统TIA
单肢无力或轻偏瘫:可伴有对侧面部轻瘫,是大脑中动脉供血区缺血的常见表现,多见于单侧肢体,如患者突然出现左侧上肢无力,持物掉落,同时左侧面部感觉稍减退。
感觉异常:表现为面部、上肢或下肢的麻木感,多为偏身感觉障碍,如患者右侧面部及右侧肢体出现麻木不适。
单眼一过性黑矇:为颈内动脉系统TIA特有的表现,是眼动脉缺血导致视网膜缺血所致,表现为单眼突然出现一过性视力模糊或完全失明,数分钟后恢复。
椎-基底动脉系统TIA
眩晕、平衡障碍:多伴有恶心、呕吐,是常见的症状,患者可感觉自身或周围环境旋转,站立或行走不稳。
吞咽困难、构音障碍:由于脑干缺血影响相关神经核团及传导束,导致吞咽和发音相关的肌肉运动障碍,如患者说话含糊不清,饮水时有呛咳。
交叉性瘫痪:即一侧肢体无力伴对侧cranialnerve麻痹,如左侧肢体无力伴有右侧facialnerve麻痹,表现为右侧面部肌肉无力,口角歪斜,同时左侧肢体活动不灵。
诊断要点
病史采集:详细询问症状发作的特点,包括发作的时间、持续时间、症状的起始和发展过程、缓解方式等。例如,准确记录患者症状开始于何时,持续了多长时间,是逐渐加重还是突然出现等。
神经系统检查:进行全面的神经系统检查,明确是否存在局灶性神经功能缺损的体征,如肌力减退、感觉异常、反射异常等。
辅助检查
影像学检查:头部CT或MRI检查可帮助排除脑出血、脑梗死等病变,多数TIA患者的CT和MRI检查结果可无明显异常,但部分患者可发现脑内小的梗死灶(称为“腔隙性梗死”)。颈部血管超声可初步评估颈动脉和椎动脉的粥样硬化斑块、狭窄程度等;经颅多普勒超声(TCD)可检测脑动脉血流速度及是否存在微栓子信号;脑血管造影(DSA)是诊断脑血管狭窄的“金标准”,可清晰显示脑血管的形态、狭窄部位及程度等。
实验室检查:包括血常规、凝血功能、血糖、血脂等检查,有助于寻找TIA的危险因素,如血常规可了解是否存在贫血等血液系统异常;血糖检查可发现患者是否存在糖尿病;血脂检查可评估患者的血脂水平,高胆固醇、高甘油三酯等血脂异常是动脉粥样硬化的危险因素。
危险因素
年龄:随着年龄的增长,血管的弹性下降,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率增加,因此老年人是TIA的高发人群。
性别:男性患TIA的风险相对高于女性,可能与男性的生活方式(如吸烟、饮酒等)及激素水平等因素有关。
生活方式
吸烟:烟草中的尼古丁等成分可损伤血管内皮细胞,促进血小板聚集,加速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增加TIA的发病风险。
饮酒:长期大量饮酒可导致血压升高、血脂紊乱等,从而增加TIA的发生几率。
缺乏运动:缺乏体育锻炼可导致体重增加、血脂异常、血压升高,进而增加TIA的发病风险。
病史
高血压:高血压可损伤血管内皮,使血管壁增厚、变硬,管腔狭窄,易导致脑血流灌注异常,是TIA的重要危险因素。
糖尿病:糖尿病患者易出现血管病变,如微血管和大血管的病变,高血糖可损伤血管内皮细胞,促进动脉粥样硬化的发展,增加TIA的发病风险。
高脂血症:尤其是高胆固醇血症和高甘油三酯血症,可导致血液黏稠度增加,脂质沉积在血管壁,形成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引起脑血管狭窄,增加TIA的发病风险。
预后及预防
预后:部分TIA患者可在短期内复发,约1/3发展为脑梗死,1/3继续发作,1/3可自行缓解。及时有效的治疗可以降低TIA的复发风险和脑梗死的发生几率。
预防
控制危险因素:积极控制血压、血糖、血脂,将血压控制在合适范围(一般建议血压低于140/90mmHg,对于合并糖尿病或肾病的患者,建议血压低于130/80mmHg);严格控制血糖,使血糖达到理想水平;调整血脂,降低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等。
生活方式调整:戒烟限酒,增加适量的体育活动,保持健康的体重,合理饮食,减少高脂肪、高胆固醇、高糖食物的摄入。
药物预防:对于符合指征的TIA患者,可使用抗血小板聚集药物,如阿司匹林、氯吡格雷等,可减少血小板聚集,预防血栓形成;对于存在高凝状态的患者,可使用抗凝药物,如华法林等,但需要密切监测凝血功能。同时,可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使用改善脑循环的药物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