尿路结石患者尿血是结石移动损伤尿路黏膜所致,小、大结石及不同部位结石对尿血影响不同,患者个体差异也有影响;尿血有肉眼和镜下表现,常伴疼痛、排尿异常等症状;通过尿液、超声、X线、CT等检查诊断;一般需多饮水、休息,儿童和老年患者有不同注意事项,需据具体情况处理。
结石的大小与部位影响
小结石:较小的结石在尿路中移动时,更容易频繁地摩擦尿路黏膜,相对来说更易导致黏膜损伤出血,从而出现尿血的情况较为常见。比如直径小于0.5厘米的结石,在尿路中活动时对黏膜的刺激相对更频繁。
大结石:较大的结石相对固定一些,但一旦发生移动,由于其体积较大,对黏膜的损伤往往更严重,也会引起较明显的尿血。例如直径大于1厘米的结石。
不同部位结石:肾结石导致的尿血,血液可能随着尿液进入输尿管、膀胱等部位;输尿管结石引起的尿血,主要是结石所在部位的输尿管黏膜受损出血;膀胱结石则是膀胱黏膜因结石摩擦等受到损伤而出现尿血。
患者个体差异的影响
年龄因素:儿童尿路结石患者尿血,可能是由于先天性尿路结构异常等原因导致结石形成,儿童尿路黏膜相对娇嫩,结石刺激更易引起出血。老年患者尿路结石尿血,可能合并有前列腺增生等情况,结石刺激加上前列腺增生导致的尿路梗阻等因素,会加重尿血的情况。
性别因素:一般来说没有明显的性别差异导致尿血的本质不同,但男性可能因尿道较长等因素,结石移动时的情况略有不同;女性尿道较短,结石相对更容易排出,但在排出过程中对尿道黏膜的损伤也可能导致尿血。
生活方式:长期饮水少的患者,尿液浓缩,结石更容易形成,且在尿路中移动时对黏膜的损伤更易引发尿血。长期高钙、高草酸等饮食习惯的患者,结石形成风险高,结石相关的尿血发生率也相对较高。
病史因素:有既往尿路结石病史的患者,尿路黏膜可能已经存在一定程度的损伤,再次出现结石时,更易引发尿血。比如曾经有过输尿管结石病史的患者,再次出现结石时,输尿管黏膜更容易因结石刺激而出血。
尿血的表现及相关伴随症状
尿血的表现形式
肉眼血尿:尿液呈红色,可呈洗肉水样、浓茶色等。当出血量较多时,患者能明显看到尿液颜色异常。例如结石损伤尿路黏膜较严重时,可能出现肉眼可见的尿血。
镜下血尿:需要通过显微镜检查尿液才能发现红细胞。有些患者尿血程度较轻,肉眼看不到尿液颜色改变,但显微镜下可见红细胞增多。比如一些小结石引起的轻微黏膜损伤,可能表现为镜下血尿。
伴随症状
疼痛:尿路结石患者尿血时常伴有疼痛,肾结石引起的疼痛可在腰部或上腹部,呈隐痛或胀痛;输尿管结石引起的疼痛多为肾绞痛,疼痛剧烈,可向下腹部、腹股沟等部位放射;膀胱结石则表现为下腹部疼痛,且在排尿时疼痛加剧。
排尿异常:可能出现尿频、尿急、尿痛等症状。这是因为结石刺激尿路黏膜,导致膀胱黏膜充血、水肿等,引起膀胱刺激症状。例如输尿管结石伴有膀胱刺激征时,患者会频繁有尿意,排尿时尿道有疼痛感等。
尿血的诊断与检查
尿液检查
通过尿常规检查可以明确是否有血尿,以及血尿的程度等。还可以进行尿红细胞形态分析,有助于判断血尿是来自肾小球还是非肾小球部位,对区分尿路结石导致的血尿和肾小球源性血尿有帮助。
影像学检查
超声检查:简便无创,可初步了解肾脏、输尿管、膀胱内是否有结石,以及结石的大小、位置等情况,同时能观察尿路是否有积水等情况,对判断尿血原因有一定帮助。比如可以发现肾脏内的小结石以及输尿管扩张等情况。
X线检查:包括腹部平片等,能显示大多数尿路结石的位置、大小等,对于诊断尿路结石引起的尿血有重要价值。但对于尿酸结石等X线透光的结石可能显示不清。
CT检查:分辨率高,能更清晰地显示尿路结石的情况,包括较小的结石以及结石周围的组织情况等,对于明确尿血是由尿路结石引起的具有重要意义,尤其是对一些复杂部位的结石诊断更有优势。
尿血的处理及注意事项
一般处理
多饮水:无论是否有尿血,尿路结石患者都应多饮水,增加尿量,有助于冲刷尿路,减少结石形成以及减轻结石对尿路黏膜的刺激,从而可能减轻尿血症状。一般每天饮水量应在2000-3000毫升以上,根据患者情况调整。
休息:尿血患者应注意休息,避免剧烈运动。因为剧烈运动可能会加重结石对尿路黏膜的损伤,导致尿血加重。比如避免长跑、跳绳等剧烈运动。
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儿童患者:儿童尿路结石尿血时,家长要密切观察儿童的一般情况,如精神状态、排尿情况等。儿童尿路结石可能与先天性因素等有关,要及时带儿童就医,在治疗过程中要严格遵循儿科安全护理原则,避免使用不适合儿童的药物等,以儿童舒适度为标准进行处理,优先考虑非药物干预等方法。
老年患者:老年尿路结石尿血患者,要注意观察是否合并其他心脑血管等疾病。因为尿血可能导致患者贫血等情况,而老年患者本身可能有基础疾病,要谨慎处理。比如在检查和治疗过程中要考虑患者的心肺功能等情况,选择合适的检查和治疗方式。
总之,尿路结石患者尿血是由于结石损伤尿路黏膜引起,需要通过相关检查明确诊断,根据具体情况进行相应处理,同时要考虑患者的个体差异等因素采取合适的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