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脑梗死与急性脑梗塞本质相同,均是脑部血液供应障碍致局部脑组织缺血缺氧坏死出现神经功能缺损的综合征,发病机制主要是脑血管狭窄、闭塞等致血流中断,不同人群发病机制有差异;临床表现有共性及不同人群差异,诊断需综合考虑;治疗有共性原则,不同人群治疗有注意事项,如儿童、老年人、不同性别、有不良生活方式或基础病史者治疗各有特点,且治疗后有不良生活方式人群需改变生活方式,有基础病史者需管理基础病史。
一、概念定义
急性脑梗死与急性脑梗塞本质是同一类疾病的不同表述,急性脑梗死是现代医学规范术语,急性脑梗塞是相对通俗的说法,二者均指由于各种原因导致脑部血液供应障碍,引起局部脑组织缺血、缺氧性坏死,进而出现相应神经功能缺损症状的一组临床综合征。
二、发病机制相关要点
(一)基本发病机制共性
两者的发病机制均主要是各种原因导致脑血管狭窄、闭塞或血管供应异常,使得相应脑组织区域血流中断,引发缺血性损伤。例如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导致血管腔狭窄,当狭窄达到一定程度或有血栓形成完全堵塞血管时,就会引起局部脑梗死/脑梗塞发生,这一过程在不同年龄、不同生活方式(如长期高脂饮食、吸烟等)以及有基础病史(如高血压、糖尿病等)人群中都可能发生,只是不同人群发病风险及具体影响因素有所差异,像高血压患者血管壁易受损,更易促进动脉粥样硬化进展,增加发病风险。
(二)不同人群差异体现
年龄方面:老年人随着年龄增长,血管弹性下降、血管壁增厚等生理变化,更易出现血管狭窄等问题,相对更易发生急性脑梗死/脑梗塞;而儿童虽发病率低,但若有先天性血管畸形等问题也可能引发类似情况。
性别方面:一般来说,在有基础疾病等相同情况下,男性和女性发病风险可能因激素等因素有一定差异,但总体发病机制核心是血管相关因素。
生活方式方面:长期吸烟人群,烟草中的尼古丁等成分会损伤血管内皮,促进血小板聚集等,增加血管堵塞风险;长期高脂饮食人群,血脂易在血管壁沉积,导致动脉粥样硬化,进而增加发病几率。
病史方面:有高血压病史的人群,血压长期控制不佳会使血管承受高压,加速血管损伤和硬化;有糖尿病病史的人群,高血糖状态会影响血管内皮功能,促进并发症如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这些基础病史都会在不同程度上影响急性脑梗死/脑梗塞的发病风险及病情发展。
三、临床表现及诊断要点
(一)临床表现共性
都会出现相应神经功能缺损症状,如突发的一侧肢体无力或麻木、言语不利、口角歪斜、视物模糊、头晕头痛等,严重时可出现意识障碍等。不同患者根据梗死/梗塞部位不同,具体表现会有差异,比如梗死部位在运动中枢相关区域,就更易出现肢体运动障碍表现。
(二)不同人群表现差异及诊断考虑
年龄方面:儿童患者由于神经系统发育特点,除了常见成人表现外,可能还会有一些特殊的伴随症状,且在诊断时需要更全面考虑先天性因素等;老年人可能同时合并多种基础疾病,在诊断时要注意与其他疾病导致的类似症状相鉴别。
性别方面:性别本身一般不直接导致临床表现差异,但在诊断时需结合整体情况,比如女性在孕期等特殊生理阶段发生急性脑梗死/脑梗塞时,诊断和处理要考虑到特殊生理状态对病情的影响以及对胎儿等的相关影响。
生活方式方面:有不良生活方式的人群在诊断时,医生需要综合其生活方式因素来分析发病可能,比如长期久坐人群发生急性脑梗死/脑梗塞时,要考虑到可能存在血液高凝等因素参与。
病史方面:有基础病史的人群在诊断时,要将基础病史与当前急性脑梗死/脑梗塞病情相互关联,比如有心脏病史的患者,需考虑心源性栓塞导致脑梗死/脑梗塞的可能,在诊断检查时要针对性安排相关项目,如心脏超声等检查来明确病因。
四、治疗原则
(一)共性治疗原则
均需尽快恢复脑血流,挽救缺血半暗带,常用治疗方法包括静脉溶栓(符合溶栓指征时)、动脉取栓等再灌注治疗,以及抗血小板聚集、改善脑循环、脑保护等药物治疗等。
(二)不同人群治疗注意事项
年龄方面:儿童患者在治疗时,由于其器官功能发育尚未成熟,在药物选择和剂量把握上要非常谨慎,优先考虑非药物干预能解决的情况,对于溶栓等治疗要严格评估适应证和风险;老年人可能肝肾功能减退,在药物代谢方面与年轻人不同,用药时要密切监测肝肾功能等指标,选择对肝肾功能影响较小的药物,并根据情况调整剂量。
性别方面:女性在孕期等特殊阶段发生急性脑梗死/脑梗塞时,治疗要充分考虑对胎儿等的影响,比如溶栓药物可能对胎儿有风险,需权衡母亲病情与胎儿风险后谨慎选择治疗方案;非孕期女性在治疗时一般与男性类似,但也要关注女性特殊的激素等因素对病情恢复可能产生的潜在影响。
生活方式方面:有不良生活方式的人群在治疗后,需要强调改变不良生活方式的重要性,比如戒烟限酒、合理饮食、适当运动等,以降低再次发病的风险,医生要向患者详细宣教改变生活方式对病情预后的关键作用。
病史方面:有基础病史的人群在治疗时,要针对基础病史进行相应管理,比如有高血压病史的患者在治疗急性脑梗死/脑梗塞时,要平稳控制血压,避免血压波动过大影响病情;有糖尿病病史的患者要注意血糖的监测和控制,使血糖维持在合适范围,在药物选择上要考虑对血糖等指标的影响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