霉菌性尿道炎由霉菌引起,发病与机体免疫力下降、滥用抗生素、尿道局部因素有关,有尿道不适及分泌物等表现,通过尿液和尿道分泌物检查诊断,治疗需消除诱因并抗真菌,儿童要避免滥用药物、关注卫生,妊娠期女性用药谨慎、注意局部卫生。
一、霉菌性尿道炎的定义
霉菌性尿道炎是由霉菌引起的尿道炎症,霉菌属于真菌的一种。通常是由于白色念珠菌等真菌感染尿道后引发的炎症反应。
二、发病原因
1.机体免疫力下降
年龄因素:老年人随着年龄增长,机体各项功能衰退,包括免疫系统功能,更容易受到霉菌等病原体的侵袭。例如,老年人群体中,由于免疫监视、免疫防御等功能减弱,白色念珠菌等霉菌在尿道内定植、繁殖的概率增加。
基础疾病影响:患有糖尿病等基础疾病的人群,高血糖环境有利于霉菌的生长繁殖。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不佳时,尿液中的糖分含量较高,为霉菌提供了良好的营养物质,从而增加了霉菌性尿道炎的发病风险。
2.滥用抗生素
药物使用导致菌群失调:长期或不规范使用抗生素会破坏尿道内原本的正常菌群平衡。正常菌群中的有益菌被抑制或杀灭,而霉菌等条件致病菌则可能趁机大量繁殖。比如,广谱抗生素的滥用可能在杀灭有害细菌的同时,也破坏了尿道内的正常微生物生态,使得霉菌有机会过度生长引发尿道炎。
3.尿道局部因素
尿道结构异常:先天性尿道畸形等尿道局部结构异常可能导致尿液引流不畅,尿液在尿道内潴留,为霉菌的滋生创造了条件。例如,尿道狭窄的患者,尿液排出受阻,残留的尿液成为霉菌生长的温床,容易引发霉菌性尿道炎。
导尿等操作:长期留置导尿管的患者,导尿管作为外来异物,破坏了尿道的黏膜屏障,使得霉菌更容易侵入尿道并定植。导尿过程中如果操作不规范,也可能将外界的霉菌带入尿道,增加感染的几率。
三、临床表现
1.尿道不适症状
尿频:患者会感觉排尿次数明显增多,比正常情况下排尿的频率增加。这是因为炎症刺激尿道黏膜,导致尿道感受器敏感性增高,频繁产生尿意。
尿急:有强烈的排尿冲动,难以控制,往往有尿意后就迫不及待地需要排尿,否则可能出现尿失禁的情况。这是由于炎症导致尿道平滑肌痉挛等因素引起的。
尿痛:排尿时尿道有疼痛感,疼痛程度可轻可重,有的表现为灼热样疼痛,有的则是刺痛感。炎症刺激尿道黏膜,使得排尿时神经末梢受到刺激,从而产生疼痛。
2.尿道分泌物情况
分泌物性状:患者可能会出现尿道分泌物,分泌物一般为稀薄的浆液性或呈白色淡薄尿液样,有时可能会有少量黏液性分泌物。在病情较轻时,分泌物可能不太明显,随着病情发展,分泌物可能会增多。
四、诊断方法
1.尿液检查
尿常规:可发现尿液中白细胞增多,有的患者还可能出现红细胞。白细胞增多提示尿道存在炎症反应,红细胞的出现可能与尿道黏膜受炎症刺激导致的轻微出血有关。
尿涂片镜检:通过对尿液进行涂片,然后在显微镜下观察,若发现有霉菌菌丝或孢子,有助于霉菌性尿道炎的初步诊断。但这种方法的阳性率可能受到多种因素影响,如样本采集、观察等。
2.尿道分泌物检查
分泌物涂片镜检:取尿道分泌物进行涂片,革兰染色后镜检,若发现革兰阳性、呈圆形或卵圆形的孢子和假菌丝,结合临床症状,可高度怀疑霉菌性尿道炎。
真菌培养:将尿道分泌物进行真菌培养,能够明确是否有霉菌生长以及具体的霉菌种类,这是诊断霉菌性尿道炎的金标准之一。通过培养可以准确鉴定出引起感染的霉菌菌株,为后续的治疗提供依据。
五、治疗原则
1.消除诱因
控制基础疾病:对于患有糖尿病等基础疾病的患者,积极控制血糖水平至关重要。通过合理的饮食、运动以及药物治疗等,将血糖控制在正常或接近正常的范围内,可减少霉菌滋生的环境因素。
停止不合理抗生素使用:如果是由于滥用抗生素导致的霉菌性尿道炎,应及时停止不恰当的抗生素使用,让尿道内的菌群逐渐恢复平衡。
处理尿道局部异常:对于存在尿道结构异常或导尿等情况的患者,根据具体情况进行相应处理。如对于尿道狭窄的患者可能需要进行手术矫正等治疗,对于留置导尿管的患者,必要时可考虑尽早拔除导尿管以减少感染机会。
2.抗真菌治疗
药物选择:常用的抗真菌药物有氟康唑等。氟康唑是一种广谱抗真菌药物,对白色念珠菌等常见引起霉菌性尿道炎的霉菌有较好的抗菌活性。但具体药物的选择需要根据真菌培养及药敏试验结果来确定,以确保用药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六、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儿童
避免滥用药物:儿童处于生长发育阶段,对于抗生素等药物的使用需要特别谨慎。非必要情况下,不能随意使用抗生素,以免破坏儿童尿道内正常菌群平衡,增加霉菌性尿道炎等感染的风险。如果儿童出现疑似尿道炎的症状,应及时就医,由医生根据具体情况进行准确诊断和合理治疗。
关注卫生情况:儿童的卫生习惯需要家长帮助培养,要保持尿道局部清洁,勤换内裤,避免尿道受到污染而引发感染。例如,小女孩要注意从前往后擦拭,防止肛门周围的细菌污染尿道。
2.妊娠期女性
用药谨慎:妊娠期女性患有霉菌性尿道炎时,用药需要格外谨慎。因为一些抗真菌药物可能会对胎儿产生影响。在选择治疗药物时,要充分权衡药物对孕妇和胎儿的利弊。医生会根据孕妇的具体情况,选择相对安全、对胎儿影响较小的抗真菌药物进行治疗。同时,要密切监测孕妇的病情变化和胎儿的发育情况。
注意局部卫生:妊娠期女性由于生理变化,尿道感染的风险可能增加。要保持外阴清洁,每天用温水清洗外阴,更换干净的内裤,避免使用刺激性的清洁剂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