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壁疝是腹腔内器官或组织通过腹壁薄弱点等突出形成的病理性包块,病因有先天性和后天性,常见类型有腹股沟疝、脐疝、切口疝等,诊断靠体格检查和影像学检查,治疗分非手术和手术,不同特殊人群有相应注意事项。
病因
1.先天性因素
某些婴儿由于先天性的腹壁发育缺陷,如胚胎时期鞘状突未闭等情况,可能会在出生后发生脐疝等腹壁疝。例如,早产儿发生脐疝的概率相对较高,因为其腹壁肌肉等组织发育更不成熟,鞘状突未闭的几率可能更大。
对于儿童,先天性的腹肌发育不良等情况也可能导致腹壁疝的发生,这与个体的遗传等先天性因素有关,不同性别在先天性腹壁疝发生上无明显特定差异,但不同年龄段儿童的发病情况可能因发育阶段不同而有差异。
2.后天性因素
年龄因素:随着年龄增长,老年人腹壁肌肉、筋膜等组织退变,强度降低,是腹外疝尤其是腹股沟疝等的高发人群。比如,60岁以上老年人腹壁疝的发病率明显高于年轻人。女性在妊娠期间,腹部压力增大,且腹壁组织受到子宫等的压迫,产后腹壁强度可能减弱,也容易发生腹壁疝。
腹内压力增高:长期慢性咳嗽,如慢性支气管炎患者,由于持续咳嗽导致腹内压力反复升高,容易引起腹壁疝。长期便秘的人群,排便时需要用力,也会使腹内压力增加,增加腹壁疝发生风险。从事重体力劳动的人群,腹部肌肉经常处于紧张、用力状态,腹内压力较高,也是腹壁疝的易发人群。
腹壁创伤、手术史:腹部受到严重创伤后,腹壁的完整性和强度遭到破坏,可能引发腹壁疝。此外,腹部手术后,手术切口愈合不良、局部组织修复不佳等,会使腹壁出现薄弱区域,在腹内压力作用下,容易导致腹壁疝的发生,尤其是多次腹部手术的患者,发生腹壁疝的几率更高。
常见类型及表现
1.腹股沟疝
腹股沟斜疝:多见于儿童及青壮年男性。典型表现为腹股沟区可复性肿块,起初肿块较小,仅在站立、行走、咳嗽或劳动时出现,可下降至阴囊或大阴唇。平卧休息或用手将肿块向腹腔推送时,肿块可回纳腹腔。若疝内容物不能回纳,伴有剧烈疼痛,可能发生嵌顿,此时肿块紧张发硬,有明显触痛。
腹股沟直疝:常见于老年男性。表现为当患者站立时,腹股沟内侧端、耻骨结节上外方出现一半球形肿块,并不伴有疼痛或其他症状。肿块可自行回纳,极少发生嵌顿。
2.脐疝
小儿脐疝较多见,表现为脐部可复性肿物,哭闹、咳嗽等腹内压增高时,肿物突出,安静、平卧时可缩小或消失。成人脐疝较少见,多数为中年经产妇,表现为脐部有半球形肿物,站立或用力时突出,平卧休息时缩小,疝内容物可与腹壁组织粘连,较难回纳。
3.切口疝:多发生于腹部手术切口处。表现为手术切口部位逐渐出现肿块,站立或用力时明显,平卧休息时缩小或消失。较大的切口疝可有腹部牵拉感,伴食欲减退、恶心、便秘等不适,若疝内容物与切口下组织粘连,可出现局部隐痛等症状。
诊断方法
1.体格检查:医生会详细检查腹壁,触摸有无异常包块,评估包块的可复性等情况。比如检查腹股沟疝时,会让患者站立、咳嗽等,观察肿块的变化。
2.影像学检查
超声检查:可清晰显示腹壁缺损部位以及疝内容物的情况,对于判断疝的类型、有无嵌顿等有重要价值。例如,超声能明确腹股沟斜疝疝囊的位置、大小以及疝内容物是否为肠管等。
CT检查:对于一些复杂的腹壁疝,如疝内容物与周围组织粘连情况复杂等,CT检查可以更清晰地显示腹壁结构、疝内容物与周围组织的关系等,有助于制定治疗方案。
治疗原则
1.非手术治疗
婴幼儿脐疝:部分婴幼儿脐疝可随着年龄增长,腹壁肌肉逐渐发育完善而自愈。对于2岁以下的婴幼儿脐疝,可采取保守治疗,如用医用疝带压迫疝环,防止疝内容物突出,但要注意疝带的松紧合适,避免影响血液循环等。
成人较小的无症状切口疝:可暂时观察,避免腹内压增高的因素,如避免剧烈咳嗽、便秘等,但一般来说,成人切口疝很难自愈,多数需要手术治疗。
2.手术治疗
对于各种类型的腹壁疝,手术是主要的治疗方法。手术的目的是修补腹壁的缺损,恢复腹壁的完整性和强度。例如,腹股沟疝的手术方式有疝囊高位结扎术、疝修补术(如无张力疝修补术等);脐疝手术主要是切除疝囊,缝合修补脐环;切口疝手术则是切除瘢痕组织,修补腹壁缺损。手术方式的选择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而定,如患者的年龄、身体状况、疝的类型等。对于老年人等身体状况较差的患者,可能会选择创伤相对较小的无张力疝修补术等。
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儿童:婴幼儿脐疝在观察等待过程中,要注意保持婴儿大便通畅,避免过度哭闹,因为这些因素会增加腹内压,不利于脐疝自愈。在使用疝带时,要密切观察局部皮肤情况,防止疝带压迫导致皮肤损伤。对于儿童腹股沟疝,一旦发现应尽早考虑手术治疗,因为儿童疝内容物容易发生嵌顿,嵌顿时间过长可能导致肠管坏死等严重后果。
2.老年人:老年人腹壁疝患者手术前要全面评估身体状况,如心、肺、肝、肾等重要脏器功能,积极治疗相关基础疾病,如控制高血压、糖尿病等,以提高手术耐受性。术后要注意预防肺部感染、切口感染等并发症,鼓励老年人早期活动,但要避免剧烈活动,防止疝复发。同时,要注意保持大便通畅,避免腹内压升高。
3.女性妊娠期间及产后:妊娠期间发生腹壁疝的女性,要注意控制体重增长速度,避免腹内压过度升高。产后要注意休息,加强营养,促进腹壁组织恢复。如果产后发生腹壁疝,要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治疗时机,一般建议在身体恢复较好时考虑手术治疗,同时要注意哺乳等问题对手术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