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缺血是脑部血液供应不足致脑组织功能障碍的病理状态,常见病因有血管因素(动脉粥样硬化、血管栓塞)、血液成分和血流动力学因素(血液黏稠度增加、血流动力学改变);临床表现包括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症状突然、短暂、可恢复)和缺血性脑卒中(症状持续、可能留缺损);诊断靠影像学(头颅CT、MRI)和血管检查(TCD、DSA);预防要控危险因素、定期体检,治疗分急性(早期溶栓、取栓等)和慢性(针对病因,必要时介入或手术);特殊人群中老年人要密切监测血压等,儿童治疗谨慎,妊娠期女性治疗需权衡母婴利益。
脑缺血的常见病因
血管因素
动脉粥样硬化:是最常见的原因之一,动脉壁上形成粥样斑块,导致动脉管腔狭窄甚至闭塞。例如,颈内动脉或椎动脉的粥样硬化病变,会使脑部供血的主要血管管径变小,血流阻力增加,进而引起脑缺血。这种情况在中老年人中较为常见,长期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等因素会促进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发展。
血管栓塞:血液中的栓子(如血栓、空气栓子、脂肪栓子等)随血流流动,堵塞脑部血管。比如心房颤动时,心房内形成的血栓脱落,随血液循环到达脑部血管,造成血管栓塞,引起局部脑缺血。
血液成分和血流动力学因素
血液黏稠度增加:如红细胞增多症、脱水等情况,可使血液黏稠度升高,血流速度减慢,容易导致脑缺血。例如,严重脱水的患者,由于体内水分大量丢失,血液浓缩,血流阻力增大,脑部供血相对不足。
血流动力学改变:当血压过低时,如休克、严重的低血压状态,脑部的灌注压下降,即使血管本身没有明显病变,也会导致脑血流减少,引起脑缺血。老年人由于血管调节功能相对较差,更容易在血压波动时出现脑缺血症状。
脑缺血的临床表现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症状突然发生,持续时间短暂,通常数分钟至数小时,最长不超过24小时,可完全恢复,不留神经功能缺损体征。常见症状有单侧肢体无力或麻木、单侧面部麻木或口角歪斜、言语不清、视物模糊等。例如,患者可能突然出现右手活动不灵,持物掉落,但经过休息或治疗后很快恢复正常。
缺血性脑卒中(脑梗死):症状相对持续时间较长,且可能遗留神经功能缺损。根据脑梗死的部位和范围不同,表现多样。如果是大脑半球梗死,可能出现对侧肢体瘫痪、感觉障碍、偏盲等;如果是脑干梗死,可能出现吞咽困难、言语不利、共济失调、意识障碍等。比如,脑干梗死的患者可能出现走路不稳、饮水呛咳等症状。
脑缺血的诊断方法
影像学检查
头颅CT:在脑缺血早期(发病24小时内)可能无明显异常,但对于排除脑出血等其他疾病有重要意义。在脑梗死发病24-48小时后,可显示低密度梗死灶。
头颅MRI:对脑缺血的诊断敏感性更高,尤其是在发病早期,能够发现较小的梗死灶。例如,DWI(弥散加权成像)序列可以在脑缺血几分钟内就显示出高信号的梗死灶,有助于早期诊断和评估缺血半暗带。
血管检查
经颅多普勒超声(TCD):可以检测脑部血管的血流速度、血流方向等,有助于评估脑血管的通畅情况和血流动力学改变。例如,通过TCD可以发现颅内动脉狭窄处的血流速度增快等情况。
脑血管造影(DSA):是诊断脑血管病变的“金标准”,可以清晰显示脑部血管的形态、狭窄或闭塞的部位、程度等,但属于有创检查。
脑缺血的预防和治疗原则
预防
控制危险因素:对于高血压患者,应将血压控制在合理范围内(一般建议收缩压<140mmHg,舒张压<90mmHg,对于合并糖尿病或肾病的患者,血压应控制得更低);高血脂患者要通过饮食控制、运动或药物治疗来降低血脂水平;糖尿病患者要严格控制血糖,维持血糖在稳定的范围内。同时,要戒烟限酒,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如合理饮食(低盐、低脂、低糖饮食,多吃蔬菜水果等)、适量运动(每周至少进行150分钟的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如快走、慢跑等)。
定期体检:中老年人应定期进行脑血管相关的检查,如颈部血管超声、头颅CT或MRI等,以便早期发现脑血管病变,及时采取干预措施。
治疗
急性脑缺血的治疗:对于缺血性脑卒中,要争取在发病早期进行溶栓、取栓等治疗。例如,对于符合溶栓指征的患者,可使用溶栓药物(如阿替普酶等),但需要严格掌握适应证和禁忌证。对于不能溶栓的患者,可根据病情进行抗血小板聚集、改善脑循环、脑保护等治疗。同时,要针对患者的并发症进行处理,如控制血压、血糖,防治肺部感染、深静脉血栓等。
针对慢性脑缺血的治疗:主要是针对病因进行治疗,如治疗动脉粥样硬化、纠正血液高凝状态等。对于有血管狭窄的患者,必要时可能需要进行血管内介入治疗或外科手术治疗(如颈动脉内膜切除术等)。
特殊人群脑缺血的特点及注意事项
老年人:老年人脑缺血的发生率较高,且往往合并多种基础疾病。由于老年人血管调节功能减退,对血压变化的耐受性较差,在治疗过程中要密切监测血压,避免血压波动过大。同时,老年人脑缺血的临床表现可能不典型,容易被忽视,要注意观察老年人是否有轻微的肢体活动变化、言语改变等情况,以便早期发现脑缺血。
儿童:儿童脑缺血相对较少见,但也可能由先天性血管畸形、感染等原因引起。儿童脑缺血的治疗要更加谨慎,优先考虑非药物干预,避免使用可能对儿童生长发育有影响的药物。例如,在诊断和治疗过程中,要严格掌握药物的适应证和禁忌证,对于需要手术治疗的情况,要充分评估手术风险和对儿童未来生长发育的影响。
妊娠期女性:妊娠期女性发生脑缺血的情况相对少见,但可能由于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等原因引起。妊娠期脑缺血的治疗需要特别考虑对胎儿的影响,在选择治疗方案时要权衡母亲和胎儿的利益。例如,在使用药物治疗时,要选择对胎儿影响较小的药物,并密切监测胎儿的情况。